第六章賦權的關鍵--想要越多即越匱乏
CHAPTER SIX THE KEYS TO EMPOWERMENT:
WANTING EQUALS LACKING
“我們應該努力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因為只要我們有想要的慾望,就意味著我們是匱乏的。匱乏和慾望是同一種東西,正是慾望把我們困在了有限的世界裡,慾望是快樂的最大敵人!”——萊斯特·利文森
公元前527 年,東方的佛陀闡明了四聖諦——
人生是痛苦煎熬的。
痛苦的根源是慾望。
結束慾望就等於結束了煎熬。
終結慾望要跟隨八正道。
2500 年過去了,慾望仍然與我們同在。從小社會就教育我們去運用自己的慾望,想要某物並為之努力,那樣的話我們也許會得到幸福。資本主義就建立在滋養對物質的慾望和通過財產、金錢、知識與權力獲得愛上。我們就是慾望與滿足的文明的產物。
這並不驚人:我們沒有學習到兩千年前耶穌基督傳授的愛之課。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最終都指向了同樣的結論——無欲則剛,不要在外界要求任何東西,而是依靠自己變得完整、快樂又幸福。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本能就是不變的、無盡的、樂於付出的愛。當我們達到那個無欲無求的階段時就會感到我們擁有一切。
萊斯特·利文森獲得了自己的啟示,進入了無欲的狀態。
我們有幸接觸到萊斯特為我們人的心智精心設計的課程——針對20 及21 世紀人們好奇心強、擁有高科技、低耐心的人格類型開發的產物。
按照萊斯特的說法,控制慾望最實用的方法就是認識到以下幾點:
※ 沒有慾望即是平靜。
※ 慾望就是無底的深淵,永遠不可能填滿。
※ 慾望催生所有的情感,擾亂所有的平靜。
※ 慾望干擾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平和喜悅。
※ 慾望讓人全身心投入到滿足慾望中去,因此與他不變的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幸福漸行漸遠。簡單地說,慾望就是幸福的敵人,痛苦的源頭。
※ 慾望就是所有不安擾動的開始。
※ 慾望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匱乏。
※ 慾望是所有麻煩的根源。
※ 慾望讓內心不平靜。
※ 慾望只能把你領向痛苦和滅亡。
※ 如果人停止關注某物,對它的慾望就會消失,然後他就會得到它。
讓我們來研究一下慾望(或者想要)這個課題。
花幾分鐘列一張你人生中想要的東西的清單,再列一張你已擁有的東西的清單,事無鉅細,寫得越多越好,只要你想得到。
想要——就是匱乏或者不足的感覺
想要= 匱乏
想要= 慾望
想要是擁有的對立面
想要阻礙你獲得生活中的一切
問題是你從這種“不足感”或者“想要”中到底獲得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想要的東西,因為不擁有那些東西的感覺是如此痛苦……所以我們為什麼不“放下它”,然後完全擁有它?
練習
想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擁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要就是擁有的對立面。一個人能同時站起又坐下嗎?可能嗎?你會注意到生活中你想要的東西正是那些你沒有的,想知道為什麼嗎?
有一句老話,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很容易理解。富人想的是“我有錢”,而不是想要錢——他的意識是“我已經擁有金錢了”。窮人永遠都想要錢,想要錢,想要錢,因此他創造的是匱乏,匱乏,和匱乏。所以要明白想要就等於匱乏。想要的感覺就是一種匱乏的感受。釋放法理論並不是說你釋放了想要的慾望後就得不到它了,而僅僅是指出如果我們能放下想要的慾望,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對頭腦來說這真的是很大的一個悖論啊。
慾望的性質
DESIRE'S NATURE
首先,想要什麼東西就意味著我們覺得自己沒有,我們感覺空虛又孤獨,匱乏又不足,我們還相信如果我們能得到那個東西或者那種經歷就能感到滿足和幸福。所以在所有的慾望和追尋之下的,一是追求幸福的動機,二是幸福建立在慾望的滿足之上的想法。
相反的,其實慾望才是問題所在。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是痛苦的,不滿足的,匱乏的,你永遠想著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得到想要的,從而變得幸福。可是想要正是擁有的對立面。在這個課程中,我們將教你如何精通慾望和想要(某種匱乏感)的動力學。
其實你想要什麼都沒問題,擁有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想要”以及匱乏感,那會引起你的痛苦並且阻攔你的接受。檢查一下你剛剛寫下的那張想要的清單,看看是不是想到你還沒有擁有它們就感到痛苦。注意,那都是你沒有的東西。
所以要解決慾望的問題就要遵循以下三點。一,我們放下想要的慾望,結束痛苦;二,接受曾經對你來說是求而不得的東西,讓自己相信已經擁有它了,這會讓它向你靠近的;三,感覺自己已經是完整的了,你也許會決定放下想要得到那些東西的想法,它們在幾分鐘前看上去還如此重要,但現在你已經能感覺到幸福了。
你能擁有一切!如果你想要什麼,就能得到它,假如你真的能放下想要的那種慾望。
釋放感受和慾望會讓人直接體會思考、情感、想要和慾望的本質。它們都只發生在我們人的腦海裡。只是因為我們相信它們是真實的,相信它們是重要的,它們才變得真實。
一旦我們能看穿它們並不真實,而僅僅是感受,我們就會開始體驗我們所追尋的終極狀態——沒有悲傷的幸福、愛、喜悅和滿足。當創造一切的頭腦平靜下來時,我們就能變得幸福、完整和喜悅了。
你不是你認為的你。你也不是你的感受。所有你相信的或者觀察到的關於慾望的東西都是錯覺。只要釋放了它,就會發現那些“你以為”都只是感受。
頭腦就像烤箱一樣。烤箱會在乎自己烤的是什麼嗎?如果你把一隻臭鞋塞到烤箱裡並打開開關,它也會為你烘烤那隻鞋的。頭腦也是一樣,它不在乎你放進去的是什麼,只是根據那些來進行創造而已。所以讓我們看看如何來扭轉這個錯覺並把慾望變為擁有吧。
慾望的定義
DEFINITION OF WANTS
1、 儘管慾望並非感受,但它們絕對會引起感受。希望獲得認可的慾望就隱含著一層對此的貪婪,也是一種軟需求。控制欲,從另一方面來看,有一種更難過的感受,有一點攻擊性和固執自負。
2、 記住,想要就是匱乏。
3、 記住,認同與被認同以及控制都不是壞事,也不是它們在限制我們,而是慾望。
4、 釋放慾望比釋放情感或感受更加強大也更加深入。當你放下一個慾望時,同時也放下了它衍生出來的一切。
5、 所有的痛苦和不幸都來自想要被認同的慾望和控制欲——也是渴望愛的另一種說法。所有的喜悅和好運都來自認同和放棄控制——也是付出愛的另一種說法。
6、 控制不是壞事,控制欲才是我們需要去釋放的。一直讓事情處於自己的控制中是可以的,只要放下那種匱乏感就好。認同不是壞事,你可以獲得你想要的任何人的認同,但是先要拋開那種渴望被認同的慾望,放下它後就能得到想要的。你想感到安全與妥當,但是正是這種慾望讓你得不到。
讓我們來檢驗一下我們的慾望。回想一下你最最想要的東西。注意到胸腹間那股不需要的有害能量——匱乏感。你能夠讓這感覺升上來,穿過你離去嗎?釋放更多,越多越好。現在,你對那種“想要”的感覺是不是變得更輕鬆了呢?如果沒有,把你神奇的小管子插得再深一些,看那股能量是不是還在那裡。記住,想要就等於匱乏。
你所緊抓不放的只是一種匱乏感而已,你能讓它離開嗎?它也是想要離開的,它會從你胸腹之間離開的。只要允許那種感受上行,穿越你離去。現在繼續針對你清單上的其他想要的東西做釋放。集中在每一個你想要甚至渴求的東西上,垂下頭,去注意自己是否緊抓著那負面能量不放,或者拒絕讓它上行釋放。請一個接一個地解決清單上的項目。
“幸福是我們人最基本的天性,而我們讓各種想法遮蔽了它,不管是匱乏的想法還是渴望的想法。當我們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就變得活躍,盡力去獲得它。但我們也不會開心,因為我們還沒擁有自己認定必須要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讓慾望創造出了不幸。所有的不幸都是從慾望開始的,宇宙間所有的麻煩也是從慾望開始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是完美的、豐富的、滿足的、完整的。
我們其實不需要任何東西,直到我們人工創造出某種需求並且為了填補它傷透腦筋。不過現在,人造的不幸已經被發動起來了,我們只能呼喚幸福來打敗不幸,這就是今天人們對幸福的定義。幸福就是用來壓倒不幸的東西。所以我們去滿足那些慾望,有時可以凍結那些想法。當我們終止相關的思考時,就會感受到真正的、無限的、一直都在的自我,我們把這感受叫做幸福。其實幸福只是感受到真實的終極的自我而已。通過釋放慾望,你可以消除那些想法,回到最開始的無限的你。這,才叫幸福。”
——萊斯特·利文森
花些時間來掃除你的慾望,讓自己陷入幸福里。
CHAPTER SIX THE KEYS TO EMPOWERMENT:
WANTING EQUALS LACKING
“我們應該努力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因為只要我們有想要的慾望,就意味著我們是匱乏的。匱乏和慾望是同一種東西,正是慾望把我們困在了有限的世界裡,慾望是快樂的最大敵人!”——萊斯特·利文森
公元前527 年,東方的佛陀闡明了四聖諦——
人生是痛苦煎熬的。
痛苦的根源是慾望。
結束慾望就等於結束了煎熬。
終結慾望要跟隨八正道。
2500 年過去了,慾望仍然與我們同在。從小社會就教育我們去運用自己的慾望,想要某物並為之努力,那樣的話我們也許會得到幸福。資本主義就建立在滋養對物質的慾望和通過財產、金錢、知識與權力獲得愛上。我們就是慾望與滿足的文明的產物。
這並不驚人:我們沒有學習到兩千年前耶穌基督傳授的愛之課。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最終都指向了同樣的結論——無欲則剛,不要在外界要求任何東西,而是依靠自己變得完整、快樂又幸福。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本能就是不變的、無盡的、樂於付出的愛。當我們達到那個無欲無求的階段時就會感到我們擁有一切。
萊斯特·利文森獲得了自己的啟示,進入了無欲的狀態。
我們有幸接觸到萊斯特為我們人的心智精心設計的課程——針對20 及21 世紀人們好奇心強、擁有高科技、低耐心的人格類型開發的產物。
按照萊斯特的說法,控制慾望最實用的方法就是認識到以下幾點:
※ 沒有慾望即是平靜。
※ 慾望就是無底的深淵,永遠不可能填滿。
※ 慾望催生所有的情感,擾亂所有的平靜。
※ 慾望干擾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平和喜悅。
※ 慾望讓人全身心投入到滿足慾望中去,因此與他不變的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幸福漸行漸遠。簡單地說,慾望就是幸福的敵人,痛苦的源頭。
※ 慾望就是所有不安擾動的開始。
※ 慾望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匱乏。
※ 慾望是所有麻煩的根源。
※ 慾望讓內心不平靜。
※ 慾望只能把你領向痛苦和滅亡。
※ 如果人停止關注某物,對它的慾望就會消失,然後他就會得到它。
讓我們來研究一下慾望(或者想要)這個課題。
花幾分鐘列一張你人生中想要的東西的清單,再列一張你已擁有的東西的清單,事無鉅細,寫得越多越好,只要你想得到。
想要——就是匱乏或者不足的感覺
想要= 匱乏
想要= 慾望
想要是擁有的對立面
想要阻礙你獲得生活中的一切
問題是你從這種“不足感”或者“想要”中到底獲得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想要的東西,因為不擁有那些東西的感覺是如此痛苦……所以我們為什麼不“放下它”,然後完全擁有它?
練習
想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擁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要就是擁有的對立面。一個人能同時站起又坐下嗎?可能嗎?你會注意到生活中你想要的東西正是那些你沒有的,想知道為什麼嗎?
有一句老話,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很容易理解。富人想的是“我有錢”,而不是想要錢——他的意識是“我已經擁有金錢了”。窮人永遠都想要錢,想要錢,想要錢,因此他創造的是匱乏,匱乏,和匱乏。所以要明白想要就等於匱乏。想要的感覺就是一種匱乏的感受。釋放法理論並不是說你釋放了想要的慾望後就得不到它了,而僅僅是指出如果我們能放下想要的慾望,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對頭腦來說這真的是很大的一個悖論啊。
慾望的性質
DESIRE'S NATURE
首先,想要什麼東西就意味著我們覺得自己沒有,我們感覺空虛又孤獨,匱乏又不足,我們還相信如果我們能得到那個東西或者那種經歷就能感到滿足和幸福。所以在所有的慾望和追尋之下的,一是追求幸福的動機,二是幸福建立在慾望的滿足之上的想法。
相反的,其實慾望才是問題所在。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是痛苦的,不滿足的,匱乏的,你永遠想著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得到想要的,從而變得幸福。可是想要正是擁有的對立面。在這個課程中,我們將教你如何精通慾望和想要(某種匱乏感)的動力學。
其實你想要什麼都沒問題,擁有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想要”以及匱乏感,那會引起你的痛苦並且阻攔你的接受。檢查一下你剛剛寫下的那張想要的清單,看看是不是想到你還沒有擁有它們就感到痛苦。注意,那都是你沒有的東西。
所以要解決慾望的問題就要遵循以下三點。一,我們放下想要的慾望,結束痛苦;二,接受曾經對你來說是求而不得的東西,讓自己相信已經擁有它了,這會讓它向你靠近的;三,感覺自己已經是完整的了,你也許會決定放下想要得到那些東西的想法,它們在幾分鐘前看上去還如此重要,但現在你已經能感覺到幸福了。
你能擁有一切!如果你想要什麼,就能得到它,假如你真的能放下想要的那種慾望。
釋放感受和慾望會讓人直接體會思考、情感、想要和慾望的本質。它們都只發生在我們人的腦海裡。只是因為我們相信它們是真實的,相信它們是重要的,它們才變得真實。
一旦我們能看穿它們並不真實,而僅僅是感受,我們就會開始體驗我們所追尋的終極狀態——沒有悲傷的幸福、愛、喜悅和滿足。當創造一切的頭腦平靜下來時,我們就能變得幸福、完整和喜悅了。
你不是你認為的你。你也不是你的感受。所有你相信的或者觀察到的關於慾望的東西都是錯覺。只要釋放了它,就會發現那些“你以為”都只是感受。
頭腦就像烤箱一樣。烤箱會在乎自己烤的是什麼嗎?如果你把一隻臭鞋塞到烤箱裡並打開開關,它也會為你烘烤那隻鞋的。頭腦也是一樣,它不在乎你放進去的是什麼,只是根據那些來進行創造而已。所以讓我們看看如何來扭轉這個錯覺並把慾望變為擁有吧。
慾望的定義
DEFINITION OF WANTS
1、 儘管慾望並非感受,但它們絕對會引起感受。希望獲得認可的慾望就隱含著一層對此的貪婪,也是一種軟需求。控制欲,從另一方面來看,有一種更難過的感受,有一點攻擊性和固執自負。
2、 記住,想要就是匱乏。
3、 記住,認同與被認同以及控制都不是壞事,也不是它們在限制我們,而是慾望。
4、 釋放慾望比釋放情感或感受更加強大也更加深入。當你放下一個慾望時,同時也放下了它衍生出來的一切。
5、 所有的痛苦和不幸都來自想要被認同的慾望和控制欲——也是渴望愛的另一種說法。所有的喜悅和好運都來自認同和放棄控制——也是付出愛的另一種說法。
6、 控制不是壞事,控制欲才是我們需要去釋放的。一直讓事情處於自己的控制中是可以的,只要放下那種匱乏感就好。認同不是壞事,你可以獲得你想要的任何人的認同,但是先要拋開那種渴望被認同的慾望,放下它後就能得到想要的。你想感到安全與妥當,但是正是這種慾望讓你得不到。
讓我們來檢驗一下我們的慾望。回想一下你最最想要的東西。注意到胸腹間那股不需要的有害能量——匱乏感。你能夠讓這感覺升上來,穿過你離去嗎?釋放更多,越多越好。現在,你對那種“想要”的感覺是不是變得更輕鬆了呢?如果沒有,把你神奇的小管子插得再深一些,看那股能量是不是還在那裡。記住,想要就等於匱乏。
你所緊抓不放的只是一種匱乏感而已,你能讓它離開嗎?它也是想要離開的,它會從你胸腹之間離開的。只要允許那種感受上行,穿越你離去。現在繼續針對你清單上的其他想要的東西做釋放。集中在每一個你想要甚至渴求的東西上,垂下頭,去注意自己是否緊抓著那負面能量不放,或者拒絕讓它上行釋放。請一個接一個地解決清單上的項目。
“幸福是我們人最基本的天性,而我們讓各種想法遮蔽了它,不管是匱乏的想法還是渴望的想法。當我們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就變得活躍,盡力去獲得它。但我們也不會開心,因為我們還沒擁有自己認定必須要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讓慾望創造出了不幸。所有的不幸都是從慾望開始的,宇宙間所有的麻煩也是從慾望開始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是完美的、豐富的、滿足的、完整的。
我們其實不需要任何東西,直到我們人工創造出某種需求並且為了填補它傷透腦筋。不過現在,人造的不幸已經被發動起來了,我們只能呼喚幸福來打敗不幸,這就是今天人們對幸福的定義。幸福就是用來壓倒不幸的東西。所以我們去滿足那些慾望,有時可以凍結那些想法。當我們終止相關的思考時,就會感受到真正的、無限的、一直都在的自我,我們把這感受叫做幸福。其實幸福只是感受到真實的終極的自我而已。通過釋放慾望,你可以消除那些想法,回到最開始的無限的你。這,才叫幸福。”
——萊斯特·利文森
花些時間來掃除你的慾望,讓自己陷入幸福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