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克裏希那穆提-佔有/擁有/就是愛嗎
克裏希那穆提-佔有/擁有/就是愛嗎
如果我佔有你、擁有你,這就是愛嗎?我佔有你,就像我佔有汽車、大衣、布匹一樣。
因為在佔有中,我覺得非常富有,所以我依賴這種感覺,它對我的內心非常重要。
這種佔有、擁有和依賴,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愛。
我們討論到愛這個複雜的問題。
我認為除非我們瞭解另一個同樣複雜的問題,就是我們所說的“心靈”,才會瞭解愛。
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多麼的好問?我們渴望知道,我們看到比大人更多的事。
如果我們十分清醒,就會觀察到大人沒有注意到的事。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心靈更加靈敏、更好奇和更渴望求知。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學習數學、地理。
當我們年紀漸長,心靈變得愈來愈具體化、愈來愈沉重、愈來愈龐大。
你有沒有注意到,年長的人是多麼的有偏見?他們的心靈頑固、不開放,他們以固定的觀點來看事情。
你現在很年輕,但是如果不警覺,你也會變成那樣。
瞭解心靈難道不是很重要的嗎?
而且看看你是否靈活,能否立即調適,在生活的每個階段是否有著不凡的能力,有著深厚的研究和瞭解,來代替日漸遲鈍的心靈?
難道你不想知道心靈的方式,好來瞭解愛的方式嗎?
因為正是心靈破壞了愛。
那些狡猾的人,無法瞭解愛是什麼,因為他們的心靈太犀利、太聰明,因為他們太膚淺——這意味著太表面——而愛是不存在於表面的。
心靈是什麼?我不是在談頭腦,那是任何生理學家都可以告訴你的身體上的構造。頭腦可以對各種不同的神經系統做出反應。
而你正在探索心靈是什麼。心靈說:“我認為,它是我的,它是你的,我被人傷害,我是嫉妒的,我會愛,我會憎恨,我是印度人,我是回教徒,我相信這個,我不相信那個,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尊敬,我輕視,我要,我不要。”
這些是什麼?直到你瞭解它——直到你熟悉了全部思考的過程,這就是心靈。
直到你有知覺,否則當你更老的時候,你會逐漸老化,變得頑固、具體化、遲鈍和固執。
你所謂的心靈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也就是你想事情的方法。
我在談論的是你的心靈,不是別人的心靈和想事情的方法,而你感覺的方式、你看樹、看魚、看漁夫的方式,和你看村民的方式。
心靈逐漸地被扭曲或設定在某一既定的模式裏。
當你要某些東西,當你需要,當你渴望,當你想達成某事,然後你就會設定一套模式,也就是你的心靈會創造模式,並且自陷其中。
你的欲望使你的心靈具體化。
比方說,我想成為非常有錢的人。想要致富的欲望創造出一個模式,並陷在裏面,而我只能從那些角度思考,而不能超越它。
所以心靈深陷其中,變得具體、頑固、遲鈍。
如果我有信仰—信仰神,相信某些特定的政治體系—這個信仰就開始設定了模式,因為信念是欲望的結果,而欲望強化了模式。
我的心靈逐漸變得遲鈍,無法適應,無法靈活,無法敏銳,也無法清明,因為我已深陷於欲望的迷宮裏。
所以,直到我真正地探究自己心靈的過程、思考的方式、對愛的看法,直到我熟悉自己思考的方法,否則我不可能瞭解愛是什麼。
當我的心靈渴望愛的事實、愛的行動,以及想像愛應該是什麼樣時,就不會有愛,因為我給了愛某種動機。
所以,我漸漸地在創造愛的行為模式。
但這不是愛,它只是我認為愛應該是什麼的欲望。
比如說, 我擁有你做我的妻子或丈夫。你瞭解“擁有”嗎?你擁有你的布匹或大衣,如果有人拿走它們,你會很生氣,你會憂慮,你會被激怒。為什麼?
因為你把布匹或大衣看作你的財產;你擁有它們,因為借著擁有,你覺得自己富足。
通過擁有許多布匹和大衣,你覺得富有,不只在身體上,也在心理上感到富有。
所以,有人拿走你的大衣,你就被激怒了,因為在你心中的富足感、佔有感被剝奪了。
擁有造成了愛的一種藩籬障礙,不是嗎?如果我佔有你、擁有你,這就是愛嗎?我佔有你,就像我佔有汽車、大衣、布匹一樣。
因為在佔有中,我覺得非常富有,所以我依賴這種感覺,它對我的內心非常重要。
這種佔有、擁有和依賴,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愛。
但是如果你檢驗一下,你會發現,心靈因擁有而滿足。
總之,當你擁有布匹、汽車或房子時,它會在心中帶來滿足感,讓你覺得它們是你的。
所以心靈渴望製造模式,陷於模式,因而變得無力、遲鈍、愚蠢和不會思考。
這種心靈是以“我的”為中心,我佔有某些東西的感覺,我是偉人,我是個小人物,我被侮辱,我受到諂媚,我很聰明,我很美麗,或我要有野心,或我是某人的女兒,或某人的兒子。
這種“我”的感情,是心靈的核心,也是心靈的本身。
所以愈覺得“這是我的”,就愈強化“我是了不起的人”、“我一定很偉大”、“我是個聰明人”或“我是個非常愚蠢無趣的人”的感覺;愈設定模式,就愈顯得這個人封閉而無趣。
然後就會有痛苦產生,而在其中受苦。之後你就會說:“我要做什麼呢?”然後再掙扎地找尋別的東西,來替代除卻圍繞自己的牆壁——借著思想小心的覺察進入其中瞭解它。
它希望從外界取得什麼,然後再封閉自己。逐漸地,心靈變成愛的阻隔。
所以不瞭解生活、不瞭解心靈,以及不瞭解行動所依據的思考方式,我們不可能瞭解愛是什麼。
心靈不也是比較的一種工具嗎?你說這比那個好,你比較自己與別人,誰比較美麗,誰比較智慧。
當你說:“我記得一年以前看過那條河,那個時或比較美。”這就是一種比較。
你將自己與別人相比,與一個例子相比,與理想相比。
比較性的判斷讓心靈變得愚鈍,它不能使心靈敏銳,它不能讓心靈更具包容力.
因為,當你老是在比較的時候,情況如何呢?
你看到夕陽的時候,你立刻與以前的夕陽相比。你看到一座山是這麼的美麗,而你卻說:“我在兩年前看過一座更美麗的山。”
當你在比較的時候,你不是真的在看著那裏的夕陽,你看著它,只是要拿它去與別的東西比較。
所以,比較使你無法看見全部。
我看著你,你很好。但是我說:“我知道一個更好的人、更高貴的人、更愚蠢的人。”當我這麼做時,我不是在看著你。
因為我的心靈正在別的事情上,我一點都沒有在看你。同樣地,我也不是在看夕陽。
要真正地看夕陽,就沒有比較;要真正地看你,就不能拿你與別人比較。
只有當我沒有比較地看著你的時候,我才能真正瞭解你。
但是,當我把你與別人相比時,我會:“哦!他是一個很笨的人。”所以,在比較的時候,愚蠢就出現了。
我把你與別人作比較,而在比較時,使得人喪失了尊嚴。
當我沒有比較地看著你時,我只關心你,不是關心別人。這種真正對你的關心——沒有比較,才會帶給人尊嚴。
所以,只要心靈在比較,就沒有愛,而心靈總是在批判、比較、衡量、找出弱點的所在。
所以,只要有比較,就不會有愛。
當父母親愛他們的孩子時,他們不會拿他與其他的孩子作比較;他是他們的孩子,而他們也愛他們的孩子。
但是,你想要將自己與更好、更高貴、更富有的事相比,而你就會讓自己更缺乏愛。
你總是在乎自己和別人的關係。當心靈變得愈來愈愛比較、愈來愈愛佔有、愈來愈愛依賴時,就創造出一個模式而深陷其中。
所以,就無法從新鮮的角度看待任何事情。
所以,就會毀掉那件事,毀掉生活中的芬芳,而那就是毀掉愛。
學生:愛是沒有止境的嗎?愛是基於吸引力才有的嗎?
克:假如你被一條美麗的河所吸引,被一個美麗的女人或男人所吸引,那有什麼不對?我們試著把它找出來。
你看,當我被一個女人、一個男子、一個孩子或真理所吸引時,我想和它在一起,我想擁有它,我想認定它是自己的,我說它是我的而不是你的。
我被一個人吸引,我一定會靠近他,我的身體一定也會靠近他的身體。而我做了什麼呢?發生了什麼事呢?
事實就是:我被一個人吸引了,而我想要親近那個人,這是一個事實,而不是理想。
而我被吸引了,也想擁有,它也是個事實,這就不會有愛。
我關心的是事實,而不是我應該怎麼做。當我擁有某人,我不要他也看著別人。當我認為他是“我的”的時候,這是愛嗎?
顯然不是。當我在別人身旁築起藩籬的時候,就像“我的”,這就沒有愛了。
事實是,我的心靈一直這麼做。這就是我們正在討論的,想看看心靈是如何運作:也許,留意它,心靈就會平靜些。
學生:為什麼人會有愛的需求?
克:你是指我們為什麼要有愛?為什麼應該有愛?我們可以沒有它嗎?如果你沒有這所謂的愛,會發生什麼結果?
如果你的父母想出他們愛你的原因,你可能就不會在這裏了。
他們可能把你丟出去。他們認為他們愛你,因此想要保護你,想要看你受教育,他們覺得必須給你機會。
這種保護你的感覺,這種要你受教育、你屬於他們的感覺,是他們通稱的愛。
沒有它,會發生什麼結果?如果你的父母不愛你,會發生什麼結果呢?
你會被疏忽,你會是累贅,你會被排斥,他們會恨你。
所以,還好有愛的感覺,也許烏雲密佈,也許污穢醜陋,但是仍然有感情,很幸運的是為你和我。
否則,你我就無法接受教育,也將不會存在於世上。
在雷哈特學校與學生談話·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http://blog.sina.com.cn/u/32429362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