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
是否該去追逐
是否該對你傾訴
有一點羞
有一點慚愧
也許
該將這份情感深埋心底
現實生活中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境界,需要細心思考,
然後有所感受,這就是在做出分別。思想分別內、外面的境界,
時時刻刻不斷地生滅,永無止息,
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念。
佛陀在世時,有位求道者來請教佛陀:
「如何面對惡人無理取鬧,或逞強欺善?」
佛陀的回答很簡單:
「觀,觀如月。雖然是很壞的人,但是把他當成月來觀想。」
求道者又問:「那又如何面對善知識?」
佛陀同樣回答:「觀,觀如月。」
求道者說:「您說的話太簡化了,能不能再詳細解釋,
為什麼面對惡人與善人都要『觀如月』?」
佛陀微笑地為他詳解:面對惡人,
不要與他對立,針鋒相對必起衝突。
所以就觀想,月圓之後就開始缺蝕,
慢慢地月亮就會從天上消退了。
同樣的,對於惡人退一步、忍一下,
他自有因緣果報,終會如月漸蝕而消退不見。
對於善人,則如月初時,月亮慢慢從缺而圓,
這就像善知識的德行增長,日日累積而至圓滿。
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如何觀察別人的態度,再反觀自己,
是否也能如圓滿的月,做他人的善知識?
我曾聽一位父親分享:過去他的脾氣很壞,常犯錯誤、
人生過得很糊塗,兒子還將他比喻為「暴君爸爸」,說:
「喝酒打人,不喝酒也打人,聽到爸爸回家,大家都要先迴避,
如果來不及躲開,就地趴下還比較安全。」
後來這位爸爸投入志工行列,歷經許多人事訓練,
慢慢改變自己的脾氣。
有一次他到醫院做志工,
在加護病房外幫忙病人家屬換穿隔離衣,有位中年人神情不好,
他就多加關懷,問:「先生,你來看誰?」
中年人說:「我是來看我爸爸死了沒?」
他就說:「醫院是要把人救活啊!怎麼是看你爸爸死了沒?」
這位中年人向他吐露心聲:「我是個受害者,我爸爸很壞,
喝酒要打罵,不喝酒也要打罵,
我們對他實在很無奈,也沒有一點感情。」
這位志工聽了不禁想起,他兒子也說過同樣的話。
幸好他已經知道應該朝什麼道路走。
如何累積德行,佛陀教導五個方法,以信、戒、
聞、施、智慧去惡從善;
為人要有正信,能夠守戒,也就是守規矩,
還要多聽聞、行佈施,才有智慧,這就是人格成長完滿,
像月初到月圓的過程。
人生不怕錯,只怕不改過,令人擔心的是,
原來善良的心受到惡知識、壞朋友的拖累、影響,
帶往錯誤方向,讓圓滿的月漸漸缺失損德,這是很可惜的事。
我們要時時用心觀察自己的心,也要觀察外在的善、
惡知識,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處處都是心靈道場。
圖文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告知 我會馬上刪除!
靈性成熟的特質:彈性與擁抱對立面-2
靈性成長要去往哪裡-- 彈性
靈性成熟的第七個特質是彈性。靈性成熟使我們像竹子一樣,可以在風中擺動,以我們的心與認識來回應世界,尊重週遭不斷變化的環境。
靈性成熟的人已學會留在當下和放下的偉大藝術,彈性使我們能瞭解並不是只有一種修行方式,也不是只有一種美好的靈性傳承,而是有許多方式;瞭解靈性生活不是採納某種特定的哲學、整套信仰或教法,不能據此反對某人或某事。
這是一種心的自在,瞭解所有靈性工具都只是竹筏,用來跨越河流,達到自由。
佛陀說:“對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智者而言,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會有任何造成衝突的事呢?”
心的彈性能為靈性修行注入幽默感,讓我們看見千萬種可以覺醒的有益方法,有時適合正式而有系統的方法,有時卻適合出乎意料、不尋常而令人吃驚的方法。
彈性之道就是喜悅和寧靜。
靈性成長要去往哪裡--擁抱對立面
靈性成熟的第八個特質就是擁抱對立面,這種能力可以讓心容納生命的矛盾。
一個孩子的成長中,有一天終於會瞭解身邊的人同時有好有壞:有愛,也有憤怒;有慷慨,也有恐懼。
靈性的成熟也有類似的發展,我們不再尋找完美的父母、具有完美智慧的上師,也不再嘗試找到全然美好的事物,以對抗全然不好的事物,也不會再區分受害者與施虐者。我們開始瞭解每一面都包含了對立面。
人在靈性生活中成熟時,就更能與矛盾自在相處,欣賞生活的模糊之處,包括其中的諸多層面和內在衝突。於是能瞭解生活中的反諷、隱喻,發展出幽默感、擁抱整體的能力,並以寬宏的心面對其中的美麗與醜陋。
當我們擁抱生命中的對立面,就容納了自己的生與死,自身的喜悅與痛苦,將兩面看成不可分開的。我們會同時尊重空性和表象形式中的神聖,瞭解蘇菲派所說的:“向阿拉祈禱,但要拴好駱駝。”當靈性成熟時,我們就能學會接受修行中的對立面:我們需要為自己的修行負責;意識有各種超越的狀態,也要以個人的方式實現它們;有業力制約的力量,也有人性全然自由的能力。
我們就可以成為靈魂之舞的一部分,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擁抱它,與之完全和平相處。
靈性成長要去往哪裡--智慧而慈悲的關係
成熟靈性生活的下一個方面就是關係。我們總是與某種事物相關。我們在一切事物間找到智慧而慈悲的關係,就是找到全然尊重它們的能力。
我們對生活中發生的事可能沒有什麼控制力,卻能選擇如何與自己的經驗建立關係。成熟的靈性就是在關係中接納生命。
願意與生活中的一切建立關係,就能產生修行的精神:視一切為神聖的。我們的家庭生活、性慾、社會、地球的生態、政治、金錢,我們與每一種存有、行動之間的關係,都表現出來。
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所有的相遇都和整個靈性生活有關。同樣的,我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的細心和慈悲,就是修行的標尺。成熟的靈性重視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沒有一件事可以從靈性生活中排除。
靈性成長要去往哪裡-平凡
靈性成熟的最後一個特質就是平凡,在某些傳承中稱為“開悟後的修行”,這是在特殊靈性狀態和副作用消退之後的平凡。
尼薩伽達塔是不二論的大師,有人問他,他的意識和週遭的尋道者有何不同,他微笑着回答,他已不再認同尋道者。沒錯,他會坐著等待早餐、中餐,饑腸轆轆,也許像其他人一樣不耐煩,但其下是有如海洋般的安詳與瞭解。
他不會陷入或認同生活中任何變化的情境,所以他和週遭的人不同,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是平靜的。
平凡就是在此刻單純地存在,讓生命的奧秘自己顯現出來。
梭羅警告我們“小心任何需要買新衣服的活動”時,是在提醒我們以單純來向每日的驚奇敞開。如果我們尊重意識創造無限多形式的能力,平凡就是對此時此地感到興趣。這是呼吸或走路中的平凡奧秘,也是街上的樹或對某人的愛的奧秘。這不是因為達到某種神秘狀態或得到非凡力量,也不是尋找某種特殊的東西,而是放空、傾聽。
靈性生活的平凡來自學會信賴的心,來自對生命恩典的感激。當我們就只是自己,不偽裝也不作假,就能在宇宙中安息。在這種平凡中,沒有高下之分,不需要改善什麼,不需要渴望什麼,只是在愛與瞭解中向世界的喜悅和苦難敞開。
這種平凡的愛與瞭解能為每一種處境帶來心的自在與安詳。就像河道中的水流,能在石頭間找到自己的路,或一點一滴磨去石頭,逐漸向下流,回到海洋。這種平凡使我們安息。
平凡具有極大的力量,這是靈性成熟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能自然地療愈自己,就像我們的清明與慈悲能擴及週遭世界一樣自然。
靈性成熟時,敞開、寬恕、放下的能力會愈來愈深厚,會自然而然地化解我們的衝突,緩解我們的掙扎,解決我們的困難,並有能力回到喜悅而自在的寧靜。
成功的因素
有一個外國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促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15%,另外85%是來自於他的修養、人際關係、處世能力、應變能力等等。我對此頗有感觸。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帶著他的五十幾個學生到一個大集團公司參觀,由於該集團的老總是班主任的同學,因此老總親自接待,秘書和工作人員也非常客氣。
秘書將同學們安排在一個有空調的大會議室坐定,工作人員給每個學生倒了一杯水,學生們坐在那裡非常坦然,沒有客氣,其中還有一個女同學問工作人員有沒有紅茶,理由是她平時只喝紅茶。
只有一個同學起身雙手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茶並客氣地說了聲:「謝謝,您辛苦了!」
老總辦完事情急急忙忙趕過來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竟然沒有人應聲,還是老師和前面所說的那位同學帶頭鼓起了掌,但掌聲稀稀落落。
老總開始講話,發現同學們端坐著,沒有人做記錄,於是轉過身對秘書說去領一些公司的筆記本和筆來,然後老總面帶笑容地雙手遞給每一個學生,遞著遞著老總的笑容沒有了。
因為學生們都是伸長著一隻手臂去接,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起身,更沒有人說聲:「謝謝!」
只有剛才那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雙手接過紙和筆,並連說兩聲:「謝謝!謝謝!」。
畢業分配的時候,該同學接到了那個大公司的錄用通知書。
其他同學非常不服氣:「他的成績並沒有我好,憑什麼讓他去而不讓我去。」
老師一邊嘆氣一邊說:「我帶你們去參觀的真正目的是想給你們創造機會,可是你們都失去了,該公司點名要這位同學,我有什麼辦法呢?」
|
靈性成長要去往哪裡
也許,在這個特別的時代,“靈性成長”已經成了很多人關心的一件重要事情。那麼,靈性成長究竟要讓我們走向哪裡?而什麼樣的特質,稱得上是成熟的靈性呢?
水果成熟時,自然會從樹上落下。在靈性生活中,如果時候到了,心就像水果一樣開始成熟、變甜。我們的修行會從青澀、艱難的成長期,轉變成在奧秘中安住,從信賴外在形式轉變為安住於內心。
靈性要求我們以誠實和勇氣看清真實的生活處境,包括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在週遭社會的位置。我們獨自或在團體中通過滋長的智慧和幻滅的經驗,開始放棄靈性生活和團體的理想化觀點,不再以逃避世界或拯救自己的方式。
靈性工作包括正當的關係、正當的生計、正當的話語,以及靈性生活的各種倫理面向。靈性在於我們是什麼人,而不在於我們追逐什麼理想;靈性不再是到遠方的印度、西藏或秘魯的馬丘比丘,而是回到家中。
這種靈性充滿了喜悅和整合,既是平凡的,也是覺醒的。這種靈性能讓我們在生活的驚奇中安住,這種成熟的靈性讓神聖之光照亮我們、穿透我們。
靈性成熟的特質:非理想主義&仁慈
成熟的心不會有完美主義,它安住在存有的慈悲中,而不在完美的楷模裡。
非理想主義的靈性不會尋求完美的世界,也不試圖使自己、身體與人格變得完美。
因此靈性生活並不是尋求收穫或成就,而是去愛和自由。
在這種非理想主義的修行中,即使是無知和恐懼的行為,也能被神聖照亮、穿透,引導我們對一切之中的奧秘感到驚奇,而沒有批判和指責,因為我們並不是嘗試使世界完美,而是使我們對世上一切的愛變得完美。
仁慈
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仁慈,它是以自我接納為基礎。
如果為我們曾有過的無知行為或仍留在我們心裡的恐懼而產生的罪惡感、指責或羞愧,無法發展出仁慈。
瞭解開放需要慈愛的溫暖陽光。你不需要當好人,你不需要用雙膝跪行,穿越100里的沙漠,表示悔改。
你只需要讓身體這個柔軟的動物-愛其所愛
成熟的靈性
會反映出我們內心深處感恩與寬恕的能力
耐性
靈性成熟的第三個特質是耐性。成熟的靈性瞭解覺醒的過程需要經過許多季節和週期,它要求我們作出最深的承諾,在心中坐定,並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敞開。
真正的耐性不是為了要有所得,也不是為了任何成就。耐性能讓我們向超越時間的事物敞開。
佛陀談到要修行十萬大劫的時間,意思不是說要花上無窮的時間才能覺醒,而是指覺醒是超越時間的。覺醒不在於幾週、幾年或幾輩子,而是指現在就以愛和耐性打開自己,進入奧秘。
以最深入的方式來說,耐性就是瞭解我們尋找的是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它一直在那裡。靈性生活的成熟讓我們可以只是安住在這裡,安住在過去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的真理中。
活在當下
靈性成熟的第四個特質就是活在當下。靈性的覺醒發生在此時此刻的生活中。
禪宗傳統認為:“狂喜之後,就是洗衣服。”靈性的成熟不只會在超越中展現,也會在內心展現,想要讓神聖照亮、穿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而在於這些經驗促使我們轉而注意自己化身為人,在人身中增長智慧、深化慈悲的能力。
就如阿姜查所說:“就算是超凡的經驗,除非能聯結到此時此地的這一刻,否則就一無是處,只不過是某種需要放下的東西。”
在當下時刻,成熟的靈性允許我們“言行一致”,彼此的行動、話語及碰觸好像在反映最深處的認識。我們會變得更有活力,更活在當下。
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呼吸、身體和身為人的限制,都是神聖的一部分。
這種成熟會傾聽我們的身體,愛身體的每一部分,包括身體的愉悅和悲傷;它會傾聽心的聲音,熱愛心的感受能力。以這種方式活在當下,正是慈悲和瞭解的真正來源。
佛陀說:“只有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帶著它的心,才會看見束縛和苦難;也只有在此,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
靈性成熟的第五個特質就是整合而體證的神聖感。
“整合”就是不在生活中製造切割的區塊,不劃分神聖與不神聖;“體證”是指在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中重視靈性,否則,我們的靈性就沒有任何真正的價值。
整合而體證的靈性修行包括我們的工作、愛、家庭和創造力。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靈性生活。
靈性的整合感使我們瞭解,若想把光明和慈悲帶進世界,就得從自己的生活開始。
這種個人取向的修行方式,重視生活中個體和普遍兩個面向,尊重生命是生與死之間的無常之舞,也肯定我們獨特的身體、家庭和社會,以及個人的歷史,包括我們擁有的一切喜悅與悲傷。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覺醒是關乎所有生命的大事。
靈性生活的實現不可能通過模仿,而須經由個人身為世上某個男子或女子的特殊天賦與能力來達成,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當我們能肯定自己獨特的天命,就能讓自己親身的生活成為佛陀示現的新形式。
質疑
靈性成熟的第六個特質是質疑。我們並不是要採納一種哲學,或是盲目遵循一個偉大的老師或一條迷人的道路,而是要體認我們必須為自己而看見,這種質疑的性質被佛陀稱為“擇法”,也就是自己對真理的研究。這是一種發現真相的意願,沒有模仿,也不是追隨別人的智慧。
在成熟的靈性中,可以看見許多自主的感覺,而不是對權威的反應,但這必須是由衷的體認:我們就像佛陀一樣,可以覺醒。成熟的靈性有一種深刻的民主精神,所有人都能在其中為自己找到神聖與解脫。
質疑使我們既能運用傳統的偉大智慧,向老師學習,成為團體的一部分,同時仍與自己保持接觸,能在非常尊重自己的整合與覺醒中看見真理、述說真理。這種質疑可能不會使我們對自己更加確定,但能讓我們對自己更加誠實,而靈性修行也能在這種精神中充滿趣味與活力。
尋找背後的鏡子也做別人背後的鏡子
我常常把這件糗事,告訴我的朋友。
有一天,我穿著剛洗好的洋裝,配上新買的時髦外套赴宴。宴會中,心情愉快,百事無礙,直到宴會結束時,巧遇一個高中同學----她拍拍我的肩膀把我叫到一邊,告訴我兩件事。
一件是新買的外套,價格標籤就正正地掛在我的衣領背後,一件是我的背後裙擺上還釘著洗衣店做的記號的紙標籤。當天出門所見之人,不下兩百人,沒有一個人肯告訴我的驢相。
啼笑皆非之餘,我終於明白了兩個很簡單的道理--- 一個是一個人光有面前的鏡子是不夠的,「背後的鏡子」更重要。一個是泛泛眾人不太可能做你的「背後的鏡子」,只有知心的真朋友才會告訴你「其實不美」之處。
古人沒有明鏡,便叫人以「歷史」為鑑,今人四處得鏡子可照,可是只照到正面的門面。雖然你以為你已經做得圓滿得體,可是自己的盲點所不及之處,可能正是眾人在背後訕笑你的地方---而且大部份的人為了保持禮貌,或因為事不干己而保持沈默。最慘的是,你不自知的毛病在你的仇家心裡,正是拍手喝采的題材。
背後的鏡子,照射出來的常常是你自己潛意識想掩蓋的,也可能是你自己的火侯才智太低而看不見---通常你不會喜歡聽,也可能會聽不懂。可惜,為人處事,往往這些才是你最應該聽的。
誰可以做你的「背後的鏡子」?這要看你「照鏡子的誠意」有多少。許多人根本不願照鏡子,別人的評語全被他當做惡意擋回去;有些人只能照使自己顯得美麗的鏡子,只接受別人讚美他的訊息。不過,大部份人都還能明白,不管好壞,面前的鏡子映照出的那個人,自己都要負責。
只有極少數的人明白,背後的鏡子才是最重要的一面鏡子!像白雪公主的後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於照鏡子的女人,可是照鏡子只照自己的顏面之美,背後的陰險,皮下的嫉恨都視而不見,只因為她沒有一面「背後的鏡子」來立竿見影,照出她的污穢之處。
珍愛「背後的鏡子」,對別人的直言建言,就會萬分寶貝而不會抗拒否決。一個幸福的人,是有許多「背後的鏡子」---即真正幫助你成長發展的人。
這一次糗事帶給我的經驗與領悟,曾經得到一個朋友的共鳴。她告訴我,她有一次興匆匆地應邀參與一群她仰慕多年的名人聚會,心中興奮之外又感榮幸。過了幾天,當天的其中一位打來電話說:「你知道嗎?那天我們都在笑你呢......妳自己不知道嗎?妳的毛衣都穿反了。」
這件事使她感慨萬分,為什麼當天幾小時的聚會裡,就沒有一個人主動告訴她這一件小事呢?她回憶當天因為興奮而匆匆套上毛衣出門,沒想到餘留如此不堪的滋味在心頭。一件美事,結果,竟然是如此不美。
沒有「背後的鏡子」,對真正愛美的人,真正想求善向上的人而言,是多麼寂寞的滋味?那些忙著問魔鏡「誰才是最美的女人」的女人,可曾主動掀開私心深處來照照射穿欲望真相的鏡子?那些自以為面面俱到的主管或部屬,可曾虛心地尋找客觀公正的「背後的鏡子」,探訪同事不肯明言自己的缺點?井底之蛙以井窺天,正是因為什麼鏡子都沒有。
今日的我,已經擁有好多「背後的鏡子」,因為我鼓勵自己「聞過則喜」,雖還沒有達到完美實踐的境界,但至少他們都明白:指出我的缺失,會得到我的感激而非怨恨。今日的我,也鼓勵自己去做別人的「背後的鏡子」,只是覺得對方是可取的、能自我反省的、有潛力的,我都會直言告訴對方他的盲點;我願意冒著得罪人的危險使對方可以更出色、更有益於社會。這樣雖然使我成了一個「意見多又愛挑毛病」的非傳統角色,但我至今還在這條路上努力,因為我知道:「背後的鏡子」多,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合理!
我們的人際關係中,需要更多「背後的鏡子」;我願意做別人「背後的鏡子」,是因為我的誠意更高。多麼希望能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傻子!雖然我願意做吃力而不討好的事,但總願意有人相伴而不寂寞。
尋找背後的鏡子也做別人背後的鏡子。
輕囊行遠--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
來自-輕囊行遠
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雲遊,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
方丈把他叫去問:「你要出門雲遊,為什麼還不動身呢?」
小和尚憂愁地說:「我這次雲遊,一去萬里,不知要走幾萬里路,跨幾千條河,翻幾千座山,經多少場風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啊。」
方丈聽了,沉吟了一會兒,點了點頭說:「是啊,這麼遠的路,是需要好好的準備準備。」又問小和尚說:「你的芒鞋備足了嗎?一去萬里,遠路迢迢,鞋不備足怎麼行呢?」
方丈吩咐寺裡的僧人,每人幫小和尚準備十雙芒鞋,一會兒就送到禪房裡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就紛紛送鞋來了,每人十雙,上百的僧人,很快就送來了上千雙芒鞋,堆在那裡,像小山似的。
方丈又吩咐大家說:「你們這師弟遠去,一路要經不知多少場風雨,大家每人要替他準備一把傘來。」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便送來了上百把傘,堆放在方丈和小和尚的面前。
看著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芒鞋,還有那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大堆雨傘,小和尚不解地說:「方丈,徒兒一人外出雲遊,這麼多的東西,別說是幾萬里路,就是寸步,徒兒我也移不動啊!」
方丈微微一笑說:「別急,準備得還不算足呢,你這一去,山萬里,水千條,走到那些河邊,沒船又如何能到彼岸呢?一會兒,老衲我就吩咐眾人,每人給你打造一條船來。」
小和尚一聽,慌忙跪下一疊聲地說:「方丈,徒弟知道您的用心了,徒兒明白了,現在徒兒就要上路了!」
方丈會心一笑說:「一個人上路遠遊,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
人生一世,不也是一次雲遊嗎?
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又如何能走得遠呢?
韓劇「大長今」中,長今的老師說:
「如果妳是因為想報仇而學醫,妳已先失去做大夫的資格了。」
真是一針見血啊!但我想此番道理當有更寬廣的涵義。
是不是聽過類似的故事呢---
被辭退的員工由於心生不滿,於是發誓說:
「你等著看好了,總有一天我會報仇,我要買下這家公司!」
如果能得償所望(大概只有億萬分之一的可能吧)自是普天同慶;
然而結果若是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
卻發現「仇家」依然屹立不搖(這肯定有十成的機率)......
所以才說:被狗咬了一口,總不會想去反咬回來。
很久以前當心中憤憤難平,
經常在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夜裡一個人猛嗑零食,藉以發洩或轉移情緒,
不需要太久時間,忽已大腹便便如身懷六甲,
可見以不正當的方法「雪恨」,報應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
明白了這一點,現在的我很愛自己,再不敢任意耗費力氣去怨恨別人。
朋友的婆婆對她不好,用狠毒的言語傷害她,她從不記恨,
「就算我詛咒她好了,將來要照顧她的人還是我,對我一點好處也沒有。」
能看透「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自己身上」,這位朋友真不簡單。
又有人說:沉迷於打敗敵人,你很快就會變成他的樣子---
當你時時刻刻想著對方的嘴臉,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
不知不覺間模仿功力大增,自然與之無異了。
以平實的胸襟化解怨恨似乎比敵視來得不費力---
最好的報復方式是原諒,你以為如何呢?
【馬雅•與老子對話七】什麼是自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2be2200101iw4v.html
馬雅:師父,什麼是自我?
老子:那你什麼時候有自我這個意識的呢?
馬雅:好像是小的時候吧,記事開始,知道爸爸媽媽,我餓了,別的小孩搶我東西吃。。。
老子:那誰告訴你,“你”就是“你”呢?
馬雅:我父母啊,他們叫我名字,也告訴我,他們是爸爸、媽媽,別的人是叔叔阿姨等等。
老子:你知道了你的名字以後,叫別人你會不會答應?
馬雅:當然不會。我又不傻。
老子:那從此以後,你就是什麼樣的“你”呢?
馬雅:我那時比較胖,別人都叫我小胖妞,我的姐姐長得比我漂亮,大家都喜歡她不喜歡我。我不喜歡說話,不太合群。。。
老子:從此以後,你和別人的邊界就分出來了是嗎?知道什麼樣是你,什麼樣不是你是嗎?
馬雅:是啊,這不是很清楚嗎?我就是這樣那樣,別人是那樣這樣,當然不同,每個人不都是不一樣的嗎?
老子:現在,你的自我“形成”了嗎?
馬雅:啊,原來你問我這些無聊的問題,是在告訴我自我怎麼形成的!等等,讓我更加清晰一些。。。你是說,我們的自我,是從我們有名字開始的嗎?
老子:哈哈,這小徒兒還不算笨嘛。每一個個體,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它是沒有你我之分的,它看到的聽到的都以為是它自己,所以它會爬,會摸,會用嘴來嘗,用手來感受,它到底是怎麼樣的。當漸漸的,父母告訴它,它叫什麼名字,它學會以後,它的自我就開始產生了。開始區分,他是誰,別人是誰。從他開始定義自己開始,自我就漸漸形成。如果把自我比作一個成型的雕塑,從有名字開始,雕塑就開始有了第一塊泥胚,把你我分開來。從這以後,自我的定義不斷延伸,這個雕塑也漸漸成型,是男生還是女生,是可愛還是不可愛,聽話還是不聽話。。。到你們現在為止,這個雕塑已經被精雕細琢,越來越像真的了。
馬雅:啊,天哪,你的意思說,自我本來就是個謊言?是我們被各種各樣的觀唸給塑造起來的一個假的傀?
老子:是的。語言就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有”。每一個東西,一旦被取了個名字,就會有人不斷賦予它新的意義,這個東西的雕塑也開始越來越成型,以便於區別其他。所以一個能量,一種感覺,一旦用語言描述出來,就是這個,不是那個,就會有一個模型套在那兒,是分離對立的,不是合一的。
馬雅:啊,師父,難怪你說“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道能夠被定義出來,那它就不是道了。因為道不是某一個東西,它是全部。這也是佛家講的“不可說不可說”的原因是吧?因為一旦用語言說出來,就不是原來的那個東西了。
老子:哈哈,看來你是真的明白了。
馬雅:難怪,我最近有種感覺,就是總覺得“感恩”這個詞,本來很好,可是說要求我們感恩,就覺得有點不對勁。
老子:是的。無論是感恩這個能量,還是別的能量,都是流動的。哈哈,其實沒有“多少種”能量,全部只有一種能量,那就是道。無論是感恩,還是慈悲,還是悲傷,還是痛苦,都是一種能量,只不過變幻的形式不一樣。一旦被定義為感恩,它就不再是流動的能量,因為這有個感恩的定義,有一個“框框”限制住它,什麼樣的是感恩,什麼樣的不是感恩。這個能量就變質了。
馬雅:哦,難怪,我們一直要求自己要這樣,要那樣。特別是修行的人,說要要求自己“善”、感恩,仁義、真誠。一旦和別人起了衝突,就在心裡默默的對自己說,要仁義,要謙讓,要善。。。可是心裡還是覺得彆扭。到後來就覺得越來越假,變成一個面具。有時候都覺得自己越來越失去生命力。
老子:哈哈,這確實是修行的很大的誤區。你們看到佛,是慈悲的,你們也去學那個慈悲;你們看到聖人的善,也去學那個善。但凡是你們覺得會提升自己,和聖人接近的,你們就去學那個品質。但是聖人身上的那個能量,是流動的,是合一的,祂沒說那個就是慈悲,就是善。是你們給下了個定義,覺得學到那樣的品質,你們就會成為聖人。
不,不是這樣的。你們學到的是個假象。如果這樣能夠成佛成為聖人,一定有好多人開悟了。
真正的開悟,是明白道就是在他身上的顯現,他不會去尋求某一種品質,因為哪一種都是道。他也跟萬物是合一的,他也不是這個身體。“他”也只是個代稱,因為人間要使用這個名字,才能方便交流。
如果佛能夠被定義,那也不是佛了。你能說哪個是佛嗎?不能,因為皆是。就連我現在講的,也只是不得已“借用”語言這個工具,給你們指一個方向。揚升也好,開悟也好,是不能通過語言達到的。
馬雅:我大概明白一些了,就是讓能量自然的流動,不去區分好或不好的。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任何都是道的時候,我們也就“合一開悟”了?
老子:哈哈,沒錯。
馬雅:謝謝師父!
有一個青蛙哲學家看到一隻蜈蚣在走路,他心想著,用四隻腳走路已經夠麻煩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隻腳在走路的呢?牠怎知該是那隻腳先走?那隻腳後走?接下來又是那一隻呢?
於是牠叫住了蜈蚣,並把自己的疑問告訴牠。
蜈蚣說:我一生都在走路,但從未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我必需好好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兒好幾分鐘,牠發現自己動不了了,搖晃了一會兒,然後牠倒下來,牠告訴青蛙:請你不要再去問其牠蜈蚣同樣的問題,我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腳了!
星星不需看地圖就能依照圓行的軌道在運行,如果給他們圓規和尺說不定他們反而不知何去何從,甚至會迷路,人若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信心,結果與青蛙在蜈蚣身上所造成的影響是相同的,一樣的無所適從。
試著去用心於每一個當下,專心走路、專心的吃飯、專心的愛,平靜、喜樂油然而生!
直覺--超越了已知的世界
直覺是什麼?它的運作方式又如何?有時候,用否定的說法來解釋,反而會更容易瞭解。直覺不是心靈(mind)可以理解所有的事情;它不像計算機那樣運用邏輯原理,計算出A+B+C=?的問題;它不是自我;它也不在形式和架構的世界中運作。
直覺是一種不靠文字便可立即知曉;不用解釋便能瞭解真相的能力。它超越時空,是一座你與你的大我連繫的橋。它也不受限於身體。它運作的基礎乃是視過去、現在、未來均同時存在。
它接受你意識心的要求,而進入到未來幫你找到實現願望的方法。它藉由你的某種頓悟、啟示或強烈的迫切感來對你說話。
它不會像理智那樣的對你說:『我明天非完成那件事不可,因為行事曆上早就安排好了。如果我能如實完成,那肯定是件美事。』直覺會說:『那件事不會有趣、也不會令我快樂吧!這才是我今天要做的事!』直覺就像你心中的一個童心未泯的小孩子,總是嘗試著誘引你放下那些令你覺得沉重的功課,想帶著你到充滿喜樂的世界,來和內心的那份強烈迫切感一同遊戲、玩耍。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遊戲、玩耍的世界裡,你將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一個也許你已經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找,卻一直苦尋不著的答案。
直覺可以在一瞬間,整合所有的觀念。
天才如愛迪生、愛因斯坦二位,在直覺高而精微的層面上,就運用得相當得心應手。他們可以從時空之外,將他們所要的一些靈感帶進來。
直覺超越了已知的世界,帶你進入未知的領域。
它幫助你找到未為人知的答案和訊息。
直覺,第六個脈輪,跟靛色、深紫羅蘭色有關。如果你發覺到你被這兩種顏色所吸引,也許你正在打開你的直覺之門。對那些正在開啟第六個脈輪(所謂的第三眼)的人來說,他們所面臨到的課題就是"聽"直覺在說什麼,並隨順它,用"行動"來實行。
當你依著你自己的直覺行動、生活的時候,你必將感到那份屬於自己的"真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