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請直行
人們往往以為愛一個人要讓他去靈修,實則大錯而特錯,應是如果真愛一個人就讓自己去靈修,讓自己在靈修中慢慢體味該如何去愛?何時去愛?其實何止愛人,愛萬物一切皆是如此。
靈修終要讓人明白:愛就只管去愛好了,何必在乎對方怎樣呢?所有有條件、需要對方反應的愛,我們究竟是愛對方,還是在愛自己給對方設置的條件和應有的反應呢?當今世上又有幾人的愛無條件、不在意反應呢?因此這才是靈修之本“讓一個人先懂得愛,再去傳播愛”。
靈修不是人為製造和生產更多的愛,而是發現本就存在的愛,享受本就存在的愛,再自然而然的分享本就存在的愛——自然中的愛無須也不必、不可也不能去製造和生產,他本就無所不在,因為愛本就是自然的能量、靈魂的源動力——真正的問題在於人類是否可以接通自己、接通他人、接通萬事萬物、接通神靈自然、接通這自然之愛——只有靈魂才能做到這一切。
就如愛人者要慢慢體會何為愛,教育者要慢慢體會何為教育,靈修者的重要課題便是慢慢體會何為靈修,靈修的目的便是幫助我們理解所有事物的本質,打碎思維對其固有的表層理解。
靈魂獨一無二沒有標準,因此靈修者也不存在高下,靈修的目的便是突破人為的標準和攀比。
靈修便是在修自己去接受一切,貪圖快速者必難接受慢,習慣慢者必難接受快,因此真正的靈修應無快無慢,忘記速度,如春蠶吐絲乃生命之必然自然而已,靈去如山倒,靈修如吐絲。
靈修,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無大無小、無快無慢——妄想用任何的標準去判斷靈修必是妄為,因為靈修之人、事事皆大、時時皆重——自然之事、事事皆順、時時必應——因此凡事自然無大小、無高低、無判斷、無分別——這種順應自然的人必然時刻自然從容、和諧圓滿——所以一個人的自然從容、和諧圓滿——時時刻刻、不可隱瞞的顯示着他靈修的真境界。
靈修,只研究是假修行,修行即是真研究——修行即是“修”與“行”,修己之短行己之長。
靈修是用自己的靈魂來修煉自己,人卻往往走入兩個誤區,用自己去修靈,用靈魂去修他人。
靈修應是一把丈量自己的尺子和一把解放他人的鑰匙——當今人類卻總愛把他反過來使用。
靈修是“自己和自己”的事,只要把他看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已經進入了思維的誤區,那是因為人類已經太習慣了一切事物都要針對外在、影響外在、作用和反應於外在了。
靈修是一個自己接通自己靈魂的過程,沒有別人比自己更瞭解真實的自己,因此靈修的第一導師一定是靈修者自己,而傳統意義的導師便是能夠幫助自己發現和接近自己靈魂的貴人。
靈修,不要去研究導師,要運用導師來研究自己,不要去鑽研道理,要運用道理來接通自己。
對於靈修者而言,真正的導師即是自己的靈魂,他透過自然萬物和無限能量傳遞智慧與真理,送達能量與指引,因此未來是一個靈魂的時代,也將是導師無處不在、智慧無所不及的時代。
靈機一動易,順靈而行難——順靈而行難,人靈合一更難——人靈合一更難,持之以恆難上難——靈修便是這件對當今人類來說難上難的事,多數人卻把它誤解成了靈機一動的易事。
藝術創作與靈魂的關係是:藝術即靈魂,無靈魂不創作。一個人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時,才真正理解了一切藝術與創作的真諦,因此創作就是一種靈修,而靈修本身即是一種藝術。真正的靈修者無不是偉大的創造天才,每一個靈修者所要接通的靈魂,就是一個自然能量的接收器和釋放器,靈修本身便是一個讓自己不斷突破思維侷限接通和釋放自然能量的創作過程。
人類雖然創造出了無數奇蹟,但從前的那些奇蹟只是自然的創造,是偶發的、是稀有的——
靈修便是使人類從自然的創造跨越到完全自覺的實現創造,那時創造將無處不在,那時人類將因為擁有無限的創造力而獲得無盡的幸福與滿足,那時將是一個充滿天才與奇蹟的世界。
靈修之重大課題便是“適度”“不執”“不迷”“不貪”——而人類的思維總是把修行的注意力放在對於某些事情的“適度”和“不貪”上,卻從未對“貪慾”本身做些什麼,這樣的結果便是在某些事情上所壓抑的貪慾和執迷,必然會都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釋放和發洩出來,從根本而言他們的貪慾並未減弱過,甚至會隨着貪慾的轉移逐漸加劇直至積累到一個極限共同的釋放,這種結果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與混亂、痛苦與不幸——根本的化解貪慾,必須從對於靈魂的敏感和順應着手,只有順應靈魂的渴望和自然的動機才能真正做到適時與適度。
所有的情緒與衝突都源自於不接受,對外則是指責、傷害、矛盾、戰爭——對內則是糾結、抑鬱、消極和自卑——但細心觀察和總結一個人時,其不能接受的往往不過幾個地方,只是不斷發作和升級、演化和轉移——才引發了各種各樣、千變萬化的災禍與苦難——靈修便是將這些思維的不接受轉化為接受的過程,是自我思維的突破不是自我思維的滿足,只有接受一切的發生,才能真正把握現在、享受當下——接收神靈自然為自己安排的每一件幸運大禮。
當人把對於自我思維的滿足當成靈修的方向時,無論其動機自私還是無私都已在南轅北轍。
靈修是使自己懂得自己才是一切問題之根源的過程,當一個人總在把問題向外推,那麼他只是在借助靈修來逃避和推卸自己的問題,他的所有努力都與靈修南轅北轍,與神靈自然相悖。
靈修之本在於使人得到內在的滿足、至高的快樂、靈魂的享受、自然的創造——而不是助人獲得別人的、外在的、攀比的、假象的、短暫的、表演的——“快樂和滿足”。對於所有追求後者的人們,靈修的第一步便是幫助他們放棄那些不自然的追求與慾望,只要這一步無法跨越,靈修便無法向前、甚至難以起步——靈修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內在和外在共同的富有和豐饒,但一定是遵循自然、循序漸進、由內而外、日積月累的修行結果,沒有例外不可違背。
當今世人普遍認為人可以主宰思維,其實真正可以主宰思維的唯有靈魂,違背靈魂者也必失去對思維的掌控能力,反會遭思維所控。靈修就是助人類重新接通靈魂,重新掌控思維,重新讓自己的思維為了享受、為了幸福,為了創造、為了滿足,為了奇蹟、為了愛——而運作。
修行之意便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維是一切行為之源,因此修行必修思,靈魂主宰思維,因此修思必靈修,因此修行之本是靈修,而靈修之果便是修行,將靈轉化為行即目標。
靈修是先助己而後自然的助人,因為只有先助己者才能真助人,否則就是打着助人之大旗的害人、騙人,但人類靈修的誤區則往往是稍有所悟便急於助人,暫停了助己,終至一事無成。
教人靈修,如救溺水之人,自己先要學會游泳,一個只能站在岸邊喊叫或連自己都還溺在水中的人,喊聲再大、再努力、再巧妙、再動聽、再有道理——對於溺水之人也毫無作用,先讓自己不沉於水才能幫助別人,這麼簡單的真理,卻是無數靈修之人一生都難以走過的關卡。
靈修之妙無需說明,修行者的狀態足以說明一切,當一個人需要闡明靈修之妙的時候已經違背了靈修之本真,正是太多的人把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這樣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才沒有能完成這件真正重要的、必須自己去實現的事情——那便是使其自己因靈修而獲得幸福和滿足。
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幸福與滿足——對於靈修的任何人、任何階段而言都是唯一的重中之重。
靈修之妙的體現不可寄希望於任何的作品,也不可寄望於把他人的變化當做作品,更不可把權名利的獲得來代替作品——靈修的任何作品都只是附屬品,真正的作品只有靈修者自身。
靈修的目的是讓一個人更順靈,不是做個好人——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順應自然,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成為一個自然而本真的與萬物和諧之人,而後者則是打造一個符合於人類共有價值標準和規範的別人眼裡之好人,這種好人並非出於自然,也必然與自然萬物難以和諧。
只有自然而本真的人才會獲得自然賦予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天賦與能量、享受與滿足——而人造的好人則只是滿足了人類共有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使人類趨於相同,相同必產生競爭與衝突、虛偽與攀比——所以壓抑了人的天賦和創造,無法使其自身獲得享受與滿足——自然規律決定了只有當一個人自身可以獲得什麼才能給外在世界帶來相同的東西,一個不自然無享受的人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給別人和外在世界帶來他自身都不曾享有的幸福與滿足感。
而一個無法給自己和外在世界帶來享受的人,即使再符合人類傳統意義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他對於自然來說、對於人類來說、對於其自己來說皆毫無意義——這樣的“好人”必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這種人越多人類受到自然規律所懲罰的力度也越大,當人類都紛紛去爭當某一共同標準或規範下的所謂“好人時”,等待人類的只能是混亂不斷、災禍連連——
因此,靈修的本質是讓人接通自己的靈魂,借助靈魂的指引突破一切標準和規則的假象,不斷獲得智慧接近規律的過程,他將讓人類明白好的動機不一定能創造幸福與滿足,規律與動機好壞無關,從人的角度看來規律是無情的,其實規律並非無情,他對於人類和萬物的愛是人類思維尚還沒有能力去理解的愛,當人類信仰和順應了這份自然之愛,才真的擁有了智慧。
靈修的目的是讓人的一切行為從“自己的動機”轉化為“自然動機”的過程,從“自己理解的價值與意義”轉換為對於“自然價值”的追求,只有“自然動機”才會創造“自然價值”,只有創造“自然價值”才會收穫自然賜予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幸福、滿足、能量與天賦——只有時刻創造“自然價值”的人才會順應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也只有不斷創造“自然價值”的人才能讓自己與他人和諧相容,人類集體的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因此,靈修是人類發展的必須、也是人類生存的必然、是人類進步的方向、也是人類幸福的基礎——
未來不靈修的人,就如以刀劍對抗核武器,勝算幾何不言自明,因此自然的趨勢、危機的加劇、規律的懲罰、災難的降臨、競爭的慘烈、苦難的蔓延——都將趨使全人類進入靈修狀態。
靈與源合作於二零一二八月三。
轉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9a711b010196s0.html
師兄:午安吉祥!今日讓您見笑了!我還是無法如如不動回了靈文!
回覆刪除真是--行雲流水自心間!自心還是見波韜!惭愧之至!
[版主回覆10/03/2012 20:47:49]師姐客氣了 修行在自心 意識形態是我執 波滔本無痕 無損大海心
雖無法如如不動 但能復歸平靜已屬不易 不若後學尚且波滔汹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