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世界缺少了你……
作者﹕一凡
(一) 引子
最近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問我有沒有看過一部美國電影叫作《美好生活》(“It's a wonderful life”)。我說沒有。他就告訴我那是一部很經典的美國電影,內容是講小鎮上的一個青年,雖然努力而且心腸好,但事業並不順利,自感失敗而想自殺。後來天使幫著他認識到生活中如果缺少他會是什麼樣子。
記得小時就想過這個問題:自己為什麼要來這個世界上?後來上小學了,然後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工作、結婚,到有孩子,一直忙來忙去的有做不完的事,也沒有功夫再去想這個問題。現在時隔多年,重新又想起這個問題,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二) 好心人
當然了,缺少我們中的哪一個人,地球還是會轉,太陽也會每天升起,落下。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每一個人又是相當的重要。且不說在家庭裏對其父母或子女來說,或工作中對於老闆與下屬以及客戶中,單單是鄰居間,甚至偶然間碰到的路人之間有時也是不同尋常的。
雖然相隔數載,依然記得剛來美國求學時的一件事。當時是數九寒天的一個週末,天降大雪有一二尺厚。當時我還要去實驗室做處理樣品,無奈住處旁積雪甚多,車子也開不出來。沒有辦法只好從箱子裏找出最厚的衣物,走出門去。路上沒有什麼車輛,更沒有行人。那段路平時走的話大概是四十分鐘,但由於風很大,雪還沒停,所以往前走起來就吃力。走了快一半時,覺得實在不易走,但又不甘心走回去。
就在這時,看見馬路盡頭迎著開過來一輛車,我也沒在意,依然低著頭走我的路。沒想到那輛車從我身邊開過後,掉轉方向又到我身邊停了下來,問我要不要搭車。我謝過後就上了車。車主是個美國女孩。她說她兼任校報記者,所以有時惡劣天氣也出來採訪。
她把我送到實驗室後,又問我到時怎麼回去。我說還沒想過。她又問我做實驗要多長時間,我說至少要一二十分鐘。她說那她就在車裏等著,等我做完實驗再送我回去。我說那太麻煩她了。她說沒關係,她正好有份採訪要修改,可以在車裏做。於是我去做實驗了。再後來,她又把我送回去了……校園很大,以後再也沒見過她。
還有一次是幾年後,我和太太到海邊去遊玩,一不小心車子開進路邊的沙灘裏。不但出不來了,反而在裏邊越掙扎車子陷的越深,最後輪子都埋進去大半了。無奈中,只好在旁邊等好心人相助。後來有一個美國人過來了,他有一輛吉普車。於是把車子停在一邊,過來幫忙。因為我的車子陷進去很深,所以他得挖一會兒才能看到車底盤。他又從自己車上拿來很粗的鐵鏈子,一頭扣在他車上,一頭扣在我車上。折騰了一會把我的車子拉回路上。前後花了一二十分鐘,我站那兒想幫也幫不上,他則忙得滿頭大汗。最後我掏出一些錢來作為酬謝,他說什麼也不要就離去了。
(三) 寒與暖 有時來自遠方的一句問候、一個同事朋友間的鼓勵、甚至路人的微笑,都會讓人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希望,而且這份溫暖也會由自己再傳播到下一個人。 相反,如果看到一個冷若冰霜的表情,或者自己的熱心卻遭一盆冷水,那麼自己隨後又將如何對待他人呢? 要說改變這個世界,說難來難,說容易也容易。自己的心境、表情、言語、行為就在直接的、間接的、傳遞性的影響著他人,而且也會返回來影響著自己……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難道不是這樣嗎? (四) 得到的與失去的 如果有人問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回答會是怎樣的呢? 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對貧窮者可能是衣食,對行將暮年者可能是老有所養;對考場上的學生可能是理想的學校,對重病者可能是身體的康復;而對一個孩子來說,或許是夢寐以求卻又得不到的那個玩具…… 不同的境地,不同的經歷會造成不同的所思所想。 與此同時,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我們意識不到的、而只有在失去後才能體會到它的珍貴。比如,對於目盲者,他們對陽光或色彩的渴求程度是很難被我們感受的;對於耳聾者,他們對聲音的期盼也是很難被我們理解的;對於殘疾者,那種對健康四肢的羡慕或許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明白……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許多事情上我們就會採用不同的對待方式,至少我們可以讓那些在不同場合中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們過著更好的生活,也許我們也會去做一些對自己只是舉手之勞卻能給別人帶來方便的事情。 可以說,如果許多事情能夠重來,人們會去減少一些遺憾;如果一輩子可以重新選擇,人們也會意識到幫助他人實質上也是在幫助自己。這樣的話,社會很可能比現在美好。
每當我想起這些不求回報的好心人來,心裏總是充滿了感激。生活中要是缺少了他們,可真會不一樣的。
茫茫天地間,曾有過多少惆悵與感傷,也有不少人埋怨著命運的不公和坎坷。固然世上有許多事未能如願,可到了人生的某些階段時或許就會驀然意識到:人生原本可以不在怨人怨己中度日,因為從自身的條件出發自己原本也可以做很多很多。
...少了我.............你會很....
回覆刪除引人深思~~午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