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喜歡嗎?爸爸買給你

喜歡嗎?爸爸買給你


               摘自親子天下2011/06/29  顏擇雅


這句廣告金句,曾經觸動了無數爸爸的心。愛搭火車的天真小孩如今也長成天天吵著要買 iPhoneiPad 的青少年,買名牌包不手軟,每月手機費上萬。用這支經典廣告解讀,可以帶來什麼啟示?


    訴求親子情感的廣告片中,近年最經典的一支,就是台北富邦銀行曾推出的「喜歡嗎?爸爸買給你」。不只獲獎無數,還出現「喜歡嗎?爸爸買不起」與「喜歡嗎?爸爸 A 給你」等各種 KUSO版。這支樂透彩廣告有魅力,除了平快車喚起台灣人共有的童年回憶,就是劇情的幽默。廣告只有短短三十秒,幽默在哪裡?廣告中如果是爸爸一人坐火車,一人作白日夢,不只不好笑,還會讓大家對樂透彩倒盡胃口。廣告之所以幽默,就跟許多一流的喜劇場景一樣,喜感是來自雞同鴨講。父子雖然一起搭火車,坐一起,卻正處於不同世界裡。兒子陶醉於坐火車,爸爸則陶醉於中獎夢。從頭到尾,爸爸沒正眼看兒子半眼,他太專心於自己的白日夢了,即使兒子以熱切的眼神看他,要把自己的喜悅傳達給他,他卻毫無回應。


兒子:「小雞雞!」


爸爸:「喜歡嗎?」


兒子:「喜歡!」


爸爸:「爸爸買給你!」


    這是對話,卻不是溝通,也不是情感交流。兒子的「喜歡」,是指他喜歡坐火車,因為坐火車有好多驚喜,包括看見農家養的一群小雞。爸爸的回應,卻好像兒子喜歡自己坐擁一群小雞似的。如果是真溝通、真交流,爸爸應該是要把頭湊過去,跟兒子一起欣賞那群可愛的小雞才對。有一次我在學校演講,以這則廣告當做親子疏離的例子。我說,小孩才三歲,爸爸的傾聽能力就這麼糟,將來小孩十幾歲了父子倆怎還可能有話講?演講完,有一位老師舉手,我猜是個年輕爸爸,有點指責我不知人間疾苦的意思。他說,絕大部分觀眾都不會去注意廣告中的親子對話品質。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這是許多爸爸的共同夢想。他們努力賺錢,為了扛起做父親的責任,奮鬥中不知要忍多少屈辱。這支廣告能觸動人心,是因為觀眾在傻爸爸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夢想,有了共鳴,才會被挑起買樂透的慾望。


    沒錯,我承認這支廣告很感人。廣告中男子沉迷於中獎夢,並無損於他是個好爸爸,甚至是偉大的爸爸。他的偉大,正因為畫面上是混凝土攪拌車,是一座廟, 這表示買什麼不是重點,重點是「爸爸買給你」的心意。正是在這裡,這支廣告點到台灣親子教養的某個盲點,值得我們省思。孩子說「喜歡」,為什麼爸爸的回應不是「爸爸也喜歡和你一起坐火車」?他甚至不知道窗外後退的是一輛混凝土攪拌車,是一座廟。因為對他來說,孩子喜歡什麼不是重點,爸爸買才是重點。在廣告中,父親身分是由「買東西給小孩的欲望」所構成。


    許多人都詬病這一代小孩沒辦法克制自己的物質欲望,總是吵著要買iPhoneiPad,年紀輕輕就喜歡買名牌包包,每月手機費上萬。這種現象卻有個大家都忽視的另一面:就是爸媽經常在精神上低估親子共享的情趣,卻在物質上高估孩子的需求。因為想到小孩就想到花錢,而不是歡笑,台灣人才會愈來愈不想生小孩,讓我們的少子化速率變成世界第一。親子一起搭平快車,一趟只要五十元,對孩子來說是最扎實的精神快樂,即使對富小孩來說,日後回味起來也一定比「司機開賓士接我上下學」更甜蜜。廣告中的爸爸卻只顧著「爸爸買車買房給你」的夢想,錯過了重要的親子時刻而不自知。有人會幫這位爸爸說話,說他也許是羨慕別人有車有房的童年回憶太深刻,買車買房給孩子的心願才會如此強烈。對這種父母我只能說,這樣的心願沒有錯,但我們也要記得,羨慕別人本來就是人人成長的必經過程。我在《不敗投資人》中讀過一個真實故事,有位小女生因為家中有私人飛機,很羨慕同學有買機票搭飛機的經驗,過生日就要求爸爸讓她跟別人一樣,也搭一次客機。馬克吐溫懂這種心理,才會寫出一個想做乞丐的王子。還有人會說,廣告中的孩子還太小,等到他大一點,進入物欲階段,就會跟爸爸要車要房了。就算這麼說沒錯好了,但這豈不也意味,小孩的成長也彷彿一列奔馳的火車,美好風景往往轉眼即逝?告訴孩子「物質不等於人生幸福」是將來功課,眼前當下,為什麼不先用心回應孩子對搭火車的喜歡呢?


 


讀後心得:


    現在的孩子很幸福,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尤其是越沒時間陪伴孩子長大的父母越會用金錢與物質來滿足孩子,以彌補對他們的虧欠。但是這對孩子來說,卻是個很大的危機,因為小朋友永遠不知道什麼叫“量入為出”、分不清楚“想要與需要”之間的差別,所以也從來不明白何謂“錢難賺”。


    曾經有媽媽說每當爸爸帶孩子們去便利商店回來時,手上一定會拿個一、兩樣的玩具當戰利品,雖然媽媽總會苦口婆心勸爸爸不要這樣寵孩子,但是爸爸卻回說“這又不會很貴,而且他們都很喜歡啊!”,倘若不是媽媽常在一旁幫忙踩剎車,恐怕家裡玩具要堆積如山了。大人疼小朋友,會買個幾樣玩具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買的同時也要記得適可而止,不是他們要就一定要滿足,孩子年紀還小,不懂得克制,大人要適時切斷孩子的物慾。有的人會認為又不是沒能力,為何要這麼限制孩子,但是過度的“慾望”卻教不會他們克制、教不會延遲滿足後的那份“珍惜”,當他們年齡漸長,要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貴,有可能是時下流行的iPhoneiPad,接下來可能是名牌包、名牌衣服等,手上拿一個,眼睛卻還在看別的,如此一來,孩子胃口越養越大,屆時他們只懂得“花”而不懂得“守”,這真是我們的本意嗎?


    要孩子學會“克制慾望”確實是一門重要的課題,走在街上不時會聽到孩子吵著要買某些玩具,大人適時的判斷與堅持是很重要的,太輕易滿足孩子,他們學不到珍惜,無論是玩具或是3C 產品是一直不停的推陳出新,孩子要學著分清楚什麼叫做“想要與需要”,他們要學著體諒父母賺錢辛苦,不是要什麼有什麼,一個學會珍惜的孩子才會懂得什麼叫得來不易,進而在未來的學習路上學會把握機會,創造機會,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