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陳阿欽點傳師 筆
學而時習之
乾隆時代在東北有個名人叫王爾烈,現在他的古蹟還在瀋陽的南邊有個千山,附近有個龍泉寺,寺裡有個王爾烈的讀書處。有一次,乾隆皇帝派他到江南主考,向來蘇州、杭州文風很盛,當應考生進入考場以後,就相互打聽今年主考官是誰?有人知道說東北人,因為東北文風不盛,大家把東北人看低了。晚上王爾烈穿著便服進入考場巡視,當時考生晚上須在考場裡睡覺不可以出來,就聽到有人講了:「東北人知道什麼?光知道一個『學而時習之』,論語的第一句話。」
到了第二天正式考試共三場,第一場是賦,第二場是詞,第三場是詩。賦像寫文章一樣,詞就是填詞,五言七言是詩。第一場題目「學而時習之」,大家瞪了眼了,怎麼是昨晚瞧不起他的一句話,這句話文章不太好作的啊!是個空的,不是像花有個實體可敍述,大家勉勉強強應付過去了。第二場考填詞,題目又是「學而時習之」,大家瞪了白眼,怎麼辦呢?有一半淘汰沒辦法做了。第三場作詩還是「學而時習之」,這一場沒有一個人能交卷,那一次考試江南才子,沒有一個人考上,都淘汰了。
後來乾隆皇帝召見他說:「每次考試都選出很多江南才子,這次為什麼你連一個都選不出來?」王爾烈說:「他們都答不出來。」乾隆問他:「你出什麼題目啊!」王爾烈說:「三場都是『學而時習之』」。乾隆皇帝問:「沒有別的可以出了嗎,換換題目嘛!」他說:「不能換。」乾隆皇帝說:「為什麼不能換?」答:「立身行道,進寸退尺,學而不習,可乎?」
意思:指我們長大成人進入社會有了家庭以後,要知道怎樣做人,怎樣行倫常道德,做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但是,可能我進一寸退一尺,現在我們常講「改毛病去脾氣」,究竟我們改了多少?修一、二十年,脾氣毛病是不是照舊,甚至未改,反而進一寸退一尺,這樣學而不習,可乎!」乾隆皇帝一聽,對啊!
問:「為何第二個題目還是學而時習之?」答:「愛國憂民,苦無方策,學而不習可乎?」意思:國家大事,國家要愛要治,老百姓有種種困苦要幫他解開,政治方面要修明,但是沒有馬上見效辦法,所以要「學而時習之」若不這樣可以嗎?
乾隆點一下頭,又問道:為甚麼第三個題目是「學而時習之?」他說:修性了命,還無著落,學而不習可乎?意思:我們身上有一個性命還沒著落,不知該如何下手?我們需要學,甚至訪師問道學到老,解決我們本身的最後問題,須修性了命,如同我們說超生了死,是乃大事,如果學而不習可以嗎?
「學而時習之」考倒了全部江南才子,
故後來有句話是「壓倒三江王爾烈」。
●論語何以開宗明義首章為【學而篇】:
回覆刪除●【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每部經典;開宗明義皆是法要綱領,能悟而契入於心者,餘則能融會貫通。總之,一部書中必有真題眼。題眼處,
即是指示天道的機關,出世的妙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掘而→覺而)。【而】釋義:而者:【一穴】:性之穴宅也。掘(覺)此(一而)。【時】而修學。迴光溫【習】。光耀明德,此不亦悅乎!【學而】:無非(覺而)。而一穴,覺此一而,一竅通(一理通);竅竅通(萬理徹)。明師一指點;開掘此一玄而,破無明之封蔀,則正念開發,法藏盡此一而,萬法皆歸其一【○】【而】已矣!鑿掘此一湧泉之玄而,
萬法泉源脈流;滔滔不絕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濟公活佛云:「修行要常常往自己身上觀,要往自己身上找。往自己身上觀,是聖人之道。往別人身上看,是小人之道。心定了嗎?常常迴光返照,時常想到自己的不是,不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了嗎?你的心常常往外放,如果你能在忙中
偷閒,靜下來思己過,心一收回,就從遠而入。朋友的『朋』;不就是二個目?『有朋自遠方來』不就是你的真主人回來了嗎?故不亦樂乎。」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道這個道寶貴,受點勞苦,心裏高興,外人不知道與我無關,我也沒煩惱,這才是一個成德的君子。
●此無上甚深微妙法,乃出世的妙諦,成聖成佛之諦道。學而時習入深,則無上菩提覺法樂也。有朋自遠方來;以全道心,則無上涅槃寂滅樂也。
[版主回覆03/24/2012 13:43:48]感恩前賢慈悲賜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