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六祖壇經 般若品(三)

六祖壇經 般若品(三)


分享



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煩惱: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煩惱:喻眾生。眾生因無明才起煩惱。●菩提:喻佛。佛因覺性破諸無明煩惱。●菩提與煩惱


;是相對之名詞,乃在迷悟一念之間。煩惱喻冰,如眾生;固執不化。菩提喻水,如佛;活潑圓融。冰、水表相是二,實乃一體也。●呂祖純陽云:「煩惱與菩提,本是迷悟之差。煩惱為相,菩提為性。性相合而彼此不離,故曰煩惱即菩提。義為不能確斷煩惱,則不能得菩提也。」


前念迷即凡夫前一念還愚迷,那就是凡夫後念悟即佛下一念覺悟,那就是佛了(所謂:佛是覺悟的眾生)前念著境即煩惱前一念還被境相所迷執;煩惱就來後念離境即菩提下一念破除境相之迷執;隨即菩提就現前●佛與眾生,是悟與迷暫立之假名,實乃性相一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善知識各位賢士摩訶般若波羅蜜廣大妙智慧到彼岸最尊最上最第一至尊;至上,獨一無二的妙法無住無往亦無來無論現在(無住)、無論過往(無往)、也無論未來(無來)●廣大妙智慧到彼岸,此法無現在、過去、未來之時空限制而有無。●無住:現在。無往:過去。無來:未來。●濟公活佛云:「過往事不留痕,不入偏計,自然心平氣靜。世上事物,全是幻影,不是實有。只不過由心所生。夜靜更闌,憶念過去,萬念叢生,思潮起伏,如此何能消除煩惱?由煩惱而轉成識,便永遠不能心平。往事不留,謂之妙明真心。不入偏計,謂之慧心。譬如以空喻心,以鳥喻念。鳥翔空中,不留鳥跡,一飛即過,何礙于空?假使飛鳥留跡空中,則一定阻塞通道,空變成不空。因此妙明真心之得來,全在一句話,就是『不留、不追、不念』。如此,自然成為真空。真空是前念不留戀,後念不滅思(不斷滅不思量)。如果留痕保跡,萬事存心,妄念必起,便是無明。念來不戀,念去無痕,便是真空。」三世諸佛從中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皆是從自性金剛般若經體悟;成就出來的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金剛經:【第八分:依法出生】:「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大般若經:「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大般若經:「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名無所得,大法寶藏能度化三界有情,無量無邊大苦聚,令速證無上正等正覺。」大般若經:「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無不皆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故。」當用大智慧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破除五蘊煩惱之塵勞五蘊:色、受、想、行、識。五本空,眾生卻執妄有,妄想行作。


煩惱:因無明而起之妄想憂煩。●塵勞:煩惱之異名,貪嗔痴愛等之煩惱,障蔽真性,擾亂身心,謂為塵勞。塵是六塵,勞謂倦勞。由塵成勞,故云塵勞。心勞塵境,是為煩惱的別名。如此修行若能依此而修行定成佛道最後一定能成就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將三毒:貪、嗔、痴→變為三學:戒、定、慧三毒【貪】:引取之貪心。【嗔】:恚忿之嗔心。【痴】:迷闇之痴心。心性闇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貪者千方百計以謀其財。嗔者窮兇極惡以洩其忿。痴者愚頑卑劣以遂其妄。●貪、嗔、痴;地獄三條根,此三毒不除,百年以後;必是通往地獄之根源。忘貪常足、忘痴常適、忘嗔常平、忘苦常樂、忘迷常悟。人生最悲哀的不是死亡,是迷、是執著。●三毒本來皆無,因罪業之性本空。三學【戒】:防身之惡曰戒。防非止惡曰:戒。【定】:使散亂之心靜曰定。息慮靜緣曰:定。【慧】:去惑證理曰慧。破惡證真曰:慧。●三學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三學又名為三無漏學。●三學本來具足,乃自性中之能事。●戒除貪、定息嗔、慧滅痴。借此三學,破妄歸真。●呂祖純陽云:「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色者,指眼耳鼻舌身等諸根;受者,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作用;想者,意識應於五塵而起之想像作用;行者,造作善惡諸行之作用;識者,對境而分別各事物之心識也。煩惱起妄念如塵,勞動心身,故煩惱塵勞,異名而同義也。欲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必須運用大智慧,故曰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也。三毒者,貪瞋癡。戒能止貪,定能制瞋,慧能破癡。五蘊一空,煩惱塵勞不起,三毒滅而變為戒定慧。故曰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也。」善知識各位賢士我此法門我這一指見性之無上法門法門: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他是從妙性本源之慧覺;生發八萬四千智慧一般若:智慧之佛母,萬法之泉源,應如是之處。●八萬四千:西天之法,凡顯物之多,常舉八萬四千之數,不勝枚舉也。何以故這是何緣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因為世人有八萬四千煩惱


八萬四千塵勞:猶言八萬四千煩惱也,塵勞即煩惱之異稱,可以污吾人之真性也。●達摩破相論:「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


,自能具足一切諸惡。」●自性真空含無限智,無限相,無限法,層出無窮,智慧無限,即佛法無邊。人類對客觀自然物質的認識,創造發明


,改造自然物質的一切形相體系,統屬於思想意識的造形。智慧對自然的改造永不停留,永無極限,萬法由心生,文學家、科學家、醫學、數學、藝術、文藝、設計師、詩人等等,輝煌傑作永無極限。發則顯現


,不發則俱含在無窮妙智慧中。心同虛空,萬象萬理萬法俱包含,佛性廣大無邊。徹悟覺智,執迷煩惱,同出一性,煩惱即菩提。雨電風雷


,不破虛空,因其空寂無體。煩惱塵勞,不礙心空,云障虛空,不動不減。物障心空,不生不滅,撥雲見天,去物明心,佛破萬相,義在復明


,八萬四千法門,無非破障復明。一切佛法統為破障之智,統為洗心劑,若讓洗心劑住心,不是本來清靜,無劑不復清,粘劑即是污,去污除垢


,止念還虛,即是本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若無塵勞如果不被世間一切六塵相;迷執而勞苦身心智慧常現智慧時常顯現


不離自性從不離開本性悟此法者能了悟這一指見性頓悟法門即是無念就是無妄念無念修真錄:「夫無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塊然無情也。蓋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是真無念。所謂有一心,而無二念也。」無憶無著無有過去心;亦無現在心


【無憶】:無回憶著過去。【無著】:無執著於現在。佛說:「三心不住,其性如如。何謂三心不住?過往事不起追憶分別之心。現在事不起切求之念。未來事不有攀緣之想。為人若此,胸懷朗然。」不起誑妄不起誑傲;愩高我慢;邪見妄念用自真如性取用自家真如本性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不虛與如常不變二義


,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不垢不淨,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


、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起信論:「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智慧觀照用妙智慧迴光返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於一切萬法不執著;亦不捨棄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大智度論:「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不取不捨:以智慧觀照一切法,不捨「有為法」;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不取「無為法」;不執著於無為之心,才是真無為。不盡有為,有為而不住有為


;不住無為,無為而實無不為;外不著相,內不著空,內外不住,見性成佛道。 :法喻船筏也。不取:渡過生死大海彼岸就不用佛法【船筏】。●不捨:未渡過生死彼岸須佛法【船筏】。●世間一切現象皆是法,不執著,不離捨,不即不離。即是見性成佛道這就是明心見性;成就佛道呂祖純陽云:「真如,清淨之佛性也;觀照,靜觀人生萬事也;取者,著相之心也;捨者,心無一念也。不取不捨,則放其自然之義。運用清淨佛性,以智慧靜觀人生萬事,一切事皆能放其自然。即見出本性,而成佛道。故曰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也。」善知識各位賢士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如果想契入這無上甚深微妙法界,以及妙智慧圓通無礙者甚深法界:法之幽妙者名深;深之極者名甚。甚深法界;即是如來性海。●佛學大辭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十法界;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謂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三昧:以心合法,離邪亂,曰三昧。正言三摩地,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或言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一心思維,名為三昧。攝心不散,智慧變成三昧。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湛照。神朗則無幽不徹。三昧:最簡義即是功夫到家,爐火純青,圓通無礙。須修般若行須要行持妙智慧行為般若行:則修無念、無憶、無著之道行。雖有妙智慧之信解;尚須透過行證。持誦金剛般若經持誦自性之金剛般若經持誦:心持口誦。藉外在之【相經】,證入無形之【心經】即得見性就能明心見性了金剛經六祖口訣: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鑛烹鍊,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鑛,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猛勇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鑛;煩惱鑛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的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鑛。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自古以來有多少人持誦金剛經,註解金剛經,又有幾個人真正見性,此金剛經不是有形白紙黑字之紙經,乃是無形之自性真經。我們從金剛經來找證明。一般我們說經典;乃是記述性之文章,試想?當初世尊時代連一張紙、一枝筆都沒有,哪來此經?金剛經【第八分:依法出生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世尊未點名此經時即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此經】:是指哪部經?金剛經【第十三分:如法受持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世尊撞著須菩提得聞如是甚深難聞難解,無以言喻;不立文字之微妙法,有所啟請?乃譬喻強名為:金剛經:不變。:堅利。:徑也;修行的一條路徑。堅則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利則照諸法空,破無明障;無微不照,以金剛之堅喻般若之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之用。因此持誦金剛般若經,不是白紙黑字照本宣科。若無明師點迷途指根源,唸百次、千次、萬次都枉然。世尊點化須菩提:「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正是此玄機,恆常二六時中是自誦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