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三生有幸是指哪三生









三生有幸是指哪三生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高僧,法號圓澤。他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叫李源善。

有一天,圓澤約了李源善出去玩。兩人路上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好不快活。

到了下午時,兩人路過一個地方,看見有一個婦人在河邊洗東西,這個婦人已經懷孕了,而且肚子好大好大。

圓澤看到這婦人,不禁搖搖頭,歎了口氣。李源善就問道:「好端端的你幹嘛歎氣啊?」

圓澤答道:「這個婦人懷孕已經有三年了,一直等著我去投胎做她的兒子,所以我一直躲著她,不想去投胎。可是現在看見她了,也就沒有辦法躲了。」

李源善帶著懷疑的口氣說:「真有這種事?」

圓澤說:「怎麼,你不相信?我今天晚上就會圓寂,等過了三天,你到這婦人家中去看。她一定會生下一個胖小子。如果這個嬰兒對你笑一笑,那就是我在對你笑。」

隔了一會兒,圓澤又對李源善說:「你是個很好的朋友,下輩子我還要結交你這個朋友。這樣吧!十三年後的中秋節,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吧!」

李源善半信半疑的說:「好,到時候我一定赴約。」

果然,在這天夜裏,圓澤就圓寂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兒。

到了第三天,李源善按照圓澤的話,來到那婦人家,那男嬰一看到李源善,就對他笑了笑,李源善這時不得不相信圓澤的話。

等到第十三年的中秋節,李源善如期到杭州天竺寺去和圓澤相會。

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坐在牛背上唱著:「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成語「三生有幸」就是出自這個故事。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炎黃子孫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甚至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可能就有很深的文化淵源。只是隨著人們對神的逐漸背離和道德的衰微,人們對成語內涵的體悟越來越淺白。

現在人把「三生有幸」解釋成非常幸運,實際上佛家說的「三生」是指前生、今世和來生。「三生有幸」的本來意義是比喻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特別的緣份。










補充:

 

中華文化 為甚麼古人以三生石比喻因緣前定?


'?
三世轉生有輪迴, 三生石上記分明。




文/心語 圖/大紀元圖庫

 自古就有個民間傳說,人死了要投胎轉世前,靈魂要走冥界的黃泉路到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橋,過了奈何橋再到望鄉台,望鄉台旁有位老婦人手端孟婆湯,遞給每個靈魂。

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上面記載著一個人的前世今生與來生。投胎前的靈魂登上望鄉台遠眺,再看最後一眼陽間的家,然後喝下孟婆湯讓你忘掉前生各事,也開啟了另一段人生。

三生,為佛家所說的三世轉生,即前世、今生、來生。佛家認為生命是永恆的,所以生命有輪迴、轉世。前世因、今生果、來生緣,緣起緣滅,因緣聚合,該還的情,該了的債,三生石上記分明。

那麼,為甚麼古人用「三生石」比喻因緣前定?

「三生石」源自唐朝袁郊《甘澤謠‧卷五‧圓觀》中載︰「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文中講述一僧人三世轉生會故人的傳說,傳達的是朋友間信守約定的感人情誼。

據載,唐朝大歷末年,洛陽惠林寺有位僧人叫圓觀,他精於田園耕作,也很富有。他除了鑽研佛學外,還精通音律。當時人們稱他為富和尚,但不知道他的來歷。

李源為官宦子弟,天寶年間,他整天沉迷於遊宴歌酒中,縱情享樂。他的父親李愷鎮守邊疆,後被安祿山殺害。從此,他放棄終日遊玩的生活,隱居於惠林寺,並將全部家產都捐給寺院,發誓不求功名利祿、不結婚、不僱用奴僕。

因此,李源與圓觀也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經常促膝對談,從早到晚,沒有人知道他們談些甚麼。就這樣,他們相處交往了三十年。

一天,兩人相約同遊蜀州,到青城、峨嵋去訪道求藥。圓觀想遊長安取道斜谷入蜀,李源則想去荊州取道三峽走水路。由於李源很堅持,圓觀只好說︰「走哪條路真的由不得人,就經三峽走水路吧!」

這天到了南浦,船停岸邊,他們見一懷孕婦人在河邊打水。這時,圓觀流著淚對李源說︰「我不願走此路線,就是怕見到這位婦人。她姓王,來世我應該轉生為她的孩子,她懷孕三年,一直未分娩,就是等我來投胎。今天既然見到她了,是我命有所歸,也就是佛所說的轉世輪迴。」

圓觀又接著說︰「請你為我唸誦符咒,助我快點投生。你把船停在這裏幾天,把我葬在山下。嬰兒出生三天後,你到王家去,如果嬰兒見你就笑,表示他認識你,當晚嬰兒也將死去。十二年後,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我們還會相見。」
李源此時很後悔自己堅持走水路,心裏感到極度悲傷。於是他告訴婦人做好分娩的準備,而圓觀沐浴後換上一身新裝,當晚圓觀坐化,婦人生下孩子。三天後,李源去看新生嬰兒,果然嬰兒一見他就笑,當天晚上嬰兒果真去世,李源把這件事詳細告知王氏,王氏厚葬了圓觀。


騎在牛背上的牧童唱著〈竹枝詞〉。

十二年後的中秋夜,李源依約來到杭州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卻無處探尋圓觀的蹤影。突然李源聽見葛洪川畔,有牧童唱著〈竹枝詞〉,他騎著牛敲打牛角,一會兒就到了面前,來人正是圓觀。

李源拜見說︰「觀公可好?」牧童卻對他說︰「你真是一個信守約定的人,我們走的路不同,要謹慎切勿相近。你俗緣未盡,但願能努力勤修行,如果勤奮修行不懈怠,我們後會有期。」李源因為無法與圓觀共敘往日情誼,不由得望著圓觀潸然淚下。

圓觀又唱起〈竹枝詞〉,一步步向前離去。山長水遠,歌聲還能聽見,他初到寺前所唱是︰「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離寺所唱則為︰「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尋煙棹上瞿塘。」

「三生石」即按圓觀所唱「三生石上舊精魂」而來,因李源與圓觀的緣份包括圓觀、嬰兒、牧童,正好是「三生」,於是後人稱當初兩人在川邊大石相會之處為「三生石」,而「三生石」也被用來比喻因緣前定。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著有《僧圓澤傳》,也是記載李源信守與圓觀之約定,只不過其僧人名字為圓澤,非圓觀。另與飛來峰相連接的蓮花峰東麓也有一塊「三生石」,是「西湖十六遺蹟」之一,即李源與圓觀相會之處。該石玲瓏峭拔,約10公尺高,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篆體大字,及〈唐圓澤和尚‧三生石蹟〉碑文。◇



「善」現代因果報應錄 ㄧ、三生石上話前因


唐朝代宗時候的京都,河南洛陽城內,有一佛寺名叫惠林寺,原先是已故光祿卿李源的府第,由其子李源捐獻而成為佛寺。唐朝因安祿山叛變,東都洛陽被陷,李源據守府中,不肯降賊,因寡不敵眾而被殺死。他的兒子李源年少的時候,以貴族子弟,生活豪奢,交遊甚廣,嗜好音樂,善於歌唱,在當時很有點名氣。但是自從他的父親李源死節之後,他心中非常悲痛憤慨!於是發誓;不做官、不娶親、不吃肉,獨身居住惠林寺中五十多年,成為一個在家修行居士。 寺中住持圓澤禪師,善於經營寺產,且懂音樂,與李源成為知己好友,兩人整天相對交談,總說個沒完,人家亦不知道他們談些什麼?

  有一天,他們兩人相約去遊歷四川的峨嵋、青城二大名山。李源要經由湖北乘船從水路溯江而上,進入四川;圓澤要取道陝西的長安與斜谷,經陸路入川。二人意見不同爭持了半年,李源的心事,圓澤能知道,而圓澤的心事,則李源不知,可是圓澤又不便講出來,結果李源堅持他的意見,而且振振有詞的說:「我已經發誓不做官,斷絕與官場中人來往,現在怎麼可以再去京都、長安呢?要是遇見那批官場中人怎麼辦?他們還以為我改變主意了。」圓澤聽了他的這一段話,半天才嘆口氣說:「一個人的行動是不由自主的啊!」(意思是業力不能改變了)只好依照李源的話,向湖北進發。


  船兒行到南浦地方,要準備上灘,從船艙望見岸上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肩負著瓦甕到河下來取水,圓澤一見她就流著眼淚說:「我不肯走水路就是因為怕遇見她喲!」李源不了解而又很吃驚的問:「我們一路上看見的婦人不少,為何您就怕看見她呢?」圓澤哭喪著臉說:「這婦人姓王,我應該做他的兒子,她已經懷孕三年了,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就很久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見了,那就不能再逃避,只好去投胎了。希望您以符咒相助,催生快產,請您在這裡多留幾天,幫我料理我的身後事。到了三朝日,請您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過後十三年的中秋月夜,再請您到杭州天竺寺外,我們還可以再度相見。」 李源聽完這一段話,心中非常後悔而又很難過,一邊流著眼淚,一邊為圓澤準備沐浴,更換衣服,一切完畢之後,到了傍晚的時候,圓澤當真死了。


  李源使用催生符咒,使王氏婦人很快而又平安地生下一男嬰,這便是圓澤的二生了。等到二朝日李源去王家訪問說明來意,要求抱出嬰兒一見,王家立刻許可,當李源抱嬰兒在手時,果然一笑,李源卻不禁淚流滿面,便將詳細情形告訴王家,王家也就拿出錢來將圓澤安葬於山下。


  李源亦無心獨自遊川了,於是轉回洛陽,抵達惠林寺時,才知道圓澤早寫了遺書,叫他的徒弟交給李源,交代後事。李源等著到了第十三個年頭,便南下向杭州西湖出發,準備赴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在天竺寺外相會之約。 李源先到寺外等候,那晚月光明亮,忽然聽到葛洪井旁傳來歌聲,只見一個十幾歲的牧童頭上挽了雙髻,身穿短衣,騎在牛背,手持竹掍敲著牛角口唱山歌:「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李源一聽到這首歌,知道牧童就是圓澤,便大聲的說:「澤公您好!」只見牧童遠遠答話:「李公真有信用,這麼遠來辛苦您啦!不過您的俗緣還沒有完了,請你不要過來,你我前途不相同,不能接近,如果您能精勤修行而不墜落的話,將來我們還有相見的機會,珍重!」牧童帶轉牛頭,口唱山歌而去,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牧童的歌聲漸漸遠了,也不知他往何處去,這牧童便是圓澤的後身。


李源於是轉回洛陽,仍然居住惠林寺中,兩年之後,有大臣李德裕向唐代宗保奏:李源為忠臣之子,很是盡孝,請予以官職。代宗准奏,封李源為諫議大夫。這便是李源所未能了脫的俗緣,但是,李源確實已經看破世情,淡泊名利,不肯就職,竟然老死在惠林寺中,死的時候已經八十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